春天,苏州的各色糕团点心纷纷上市,好不热闹,尤其是青团子,据说是清明节带去踏青时的野餐点心。《吴门竹枝词》中有“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而《清嘉录》里也有类似的文字:“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祭奠先祖自然是清明祭祖了。不过……何为“百五”呢?这个说法据称是冬至过后的第105天,现在知道老法头的苏州人,为什么觉得“冬至大过年”,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年之初是从冬至开始的。不过再一算,也不对呀,冬至过后105天,可是4月4日农历二月十九,第二天才是清明节呀?
壹
这“百五”究竟是什么日子呢?别说古代还真有一个“百五节”,即“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一般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别看如今人们对寒食节有些陌生,其实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仅前后绵延了两千余年,还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望文生义自然是吃冷食。除了吃还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
一直到了明末,传教士汤若望因为成功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而被重视。到了清朝,宫廷留用他修订历法,现代24节气的定法最早就是汤若望勘定的,这样寒食节就被固定在了清明的前一天。
因为距离和习俗接近,在民间,很多地区渐渐把寒食节与清明等同。因此寒食节的名字渐渐远离了我们。
其实看看二十四节气就会发现,清明其实并非节日而是个节气,寒食节才是货真价实的节日呢。而今我们的清明习俗的相当一部分是寒食习俗的延续罢了。
比如,苏州的青团子本就是为寒食节准备的,如今也顺延到了清明节这里。一个延续了二千多年的节日和习俗就这样被一个叫“清明”的节气给偷梁换柱了。
其实从另一只苏州时令点心的身世上也能看出寒食节的渊源来——酒酿饼。
这个故事很多苏州人耳熟能详,元末,张士诚误伤人命,带老母逃命,到了苏州正逢不能开火的寒食节,老娘饿晕过去了,一位老伯见状给他几个为寒食节准备的酒糟饼,救了母子二人。张士诚后来苏州称王,给这种寒食饼取名“救娘饼”,到了明朝,凡是张士诚的事民间都得隐匿,九四香变成了狗屎香,而“救娘饼”自然成了“酒酿饼”。
贰
问题是,春光大好,大家不是说要春捂春捂嘛,干吗非要吃冷食呢?只为春游祭祖在户外吃饭这么简单吗?
其实,这个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东周的春秋初期。当时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人世艰辛。其中有位门客介子推一直追随于他。有一次,他们绝粮,介子推甚至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让重耳充饥。重耳做了国君后要给介子推封官加爵,介子推却不接受,带着母亲隐居山中,晋文公为逼介子推下山,下令焚山。岂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晋文公大为痛心,从此下令这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由此推算,寒食节的源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个三百多年。中间也有一些皇帝禁断过,但屡禁屡兴,蔓延全国。人们都十分敬仰这样不为功名利禄的名士。
到了唐代,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也就是说定为全国法定长假。而苏州流行的青团子据说也始于唐代。
叁
既然是节日,自然还有不少节俗了。虽说清明节从寒食节偷去了不少习俗,但寒食节,还是有很多独特的项目呢。
这第一点,自然是禁烟冷食:家家禁止生火,吃冷食。然后拜扫祭祖,将子推燕、蛇盘兔(两种食物)撒于坟顶滚下,再用柳枝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另外还有插柳的习俗:插柳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而苏州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另外,还产生了大量寒食咏诗的习俗,一为追念亲人,另外踏青时也常能借景生情。据查,仅《全唐诗》中关于寒食节的就有三百多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所以写诗绝对也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项目。
踏青、荡秋千、蹴球……秋千是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乐项目;蹴鞠则是男人们的项目了。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赏花、斗鸡、牵钩(拔河)、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一看这些活动也能推想,春天百花盛开,温度适宜,大家纷纷走出室外,快乐的玩耍吧!(看壹周 文/晓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