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淞沪会战80周年。
80年前,谢晋元将军在四行仓库率领八百壮士抗击日军,写下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日前,在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举办的“2017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中,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国民党第88师师长受统帅部命令,要求选派一位坚定果敢的军官,率领一支小部队据守要点,担任掩护。孙元良师长慎重选择后,命令我的父亲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断后掩护。父亲接到师长手令后,表示决心以生命报效国家,誓死完成任务。
四行仓库是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个银行储蓄会的堆栈,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现西藏路桥)西面,是一幢五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由于墙厚楼高,易守难攻。部队进驻后,父亲就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据守的四行仓库是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国土,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当时全体战士情绪激昂,按命令分头设防。
父亲还命令各连清点人数,造好名册,以便牺牲后,按名册上报,优抚家属。他还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亲自掌握,以防万一。
27日下午2时,敌兵大批涌到,来势凶猛,直抵苏州河边。父亲在楼上窗口见敌接近,即下令开火。掩护部队也突然投弹、射击,与仓库楼上形成交叉火力,杀伤大批敌人。以后敌军小批部队轮番进攻,但在扫射之下,死伤累累,余皆惊恐逃窜。第一天战斗,共消灭敌兵80余名。
驻守新垃圾桥的公共租界英军,见我壮士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身处绝境,从27日凌晨起,多次婉劝我父亲谢晋元卸去武装,退入租界,并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对此,父亲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又说:“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英军听了这番可歌可泣的话,对八百壮士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示万分钦佩。
租界上的中国民众从猛烈的枪炮声中,知道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杀敌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深受鼓舞。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于夜间将国旗送入仓库。对于上海人民的支援,父亲叫副官传话说:“请代表我向上海和全国同胞致意,我们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即使打剩最后一兵一卒,流尽最后的一滴血,也要与敌人拼到底,宁死也决不丢失中华民族的气节。”
同时,他命令将竹竿竖在楼顶平台上,将国旗升上蓝天。当代表国家尊严的国旗压倒了周围的太阳旗在晴空飘扬时,在租界观战的民众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等口号,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当时《申报》刊登了一篇特写:“朝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
民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鼓舞了八百壮士的斗志。28日晨,父亲亲手狙击,毙敌两名。在敌兵企图爆破仓库,用坦克掩护步兵冲击洞口的紧要关头,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自己身上缚满手榴弹,拉了导火索,从五楼窗口跃入敌丛,与10余名敌兵同归于尽,英勇壮烈的情景,令人泪下。
最终,因近在咫尺的新垃圾桥南面有两只巨大的煤气柜,怕万一煤气柜中弹,半个上海将化为灰烬,因此公共租界当局多次电请中国政府命令孤军撤出战斗。军令难违,父亲只得含泪指挥部队撤退。
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道义上的胜利。
如今,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父亲谢晋元写给母亲凌维诚的家信。父亲在信中写道:“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职,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父亲一心为国杀敌,履行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职责,为国不能顾家。但他身上体现的伟大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就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