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博热度居高不下,现象级大展不断涌现。记者从上海博物馆获悉,2024年上博深化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全年共接待观众657.86万人次,东馆迎来全面建成开放,人民广场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更是创下全球展览多项新纪录。迈入2025年,上海博物馆又会带来哪些高质量展览呢?
据介绍,今年上海博物馆将在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将举办12个新展,在境外举办2个新展,以及延续展出的6个展览,共将呈现20个特别展览。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有不少展览延续了上博精品系列大展的基因,很可能成为2025年的“爆款”。
例如“对话世界”系列第五展将联手POLA美术馆呈现一场派对式的印象派艺术大展,莫奈、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草间弥生等大师作品犹如群星辉映;“何以中国”系列第四展锁定红山文化古国,将展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兽面牌饰等重要文物;下半年的“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精品书画百扇展”也颇有看点,展品中不乏宋徽宗赵佶、唐寅等鲜少亮相的名品。
2025年将呈现的这些特展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多维度呈现了展现世界文明各个时期的艺术文化成就,多层次探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赓续不断的不朽传承和交流,致力于为观众打造一场群星辉映之下盛况空前跨时空的曼妙之旅。
以下预告的展览名称及信息请收藏,具体情况请以开展前公布为准。
人民广场馆
1、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
2025年1月14日至3月2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第三展览厅
乙巳蛇年,鳞动春归。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将首次在独立展厅亮相。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邀请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感受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重点展品:
1)漆木匜形杯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2)蛇纲网状铜器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2、古犀珍献:明清犀角器展
2025年5月30日至2026年5月底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三楼原印章馆
犀角是古老的工艺用材。中国的犀角雕刻至迟于汉代已经成熟,历经唐宋的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犀角雕刻艺术借鉴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样式或技艺,体现了手工艺传统中“物尽其用、材尽其美、人尽其巧”的价值追求,不仅传达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也为今天的造物实践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艺术参考。
上海博物馆是全球明清犀角器的重要公立收藏机构。本次展览从馆藏中遴选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辅以与犀角雕刻艺术相关的其他文物,造型多样、题材丰富,为观众多角度地呈现这一无比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门类。
重点展品:
1)周文枢
犀角雕松崖流溪杯
明末清初(17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2015年仇大雄捐赠
2)犀角雕兽面纹扁足方鼎
清(1644-1911)
上海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