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号码莫名其妙被“低消”近一年,新号码尚未使用就被迫数次交费。历时一个月,沟通十余次,不但投诉无果,交费记录离奇“失踪”……若非记者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在呼和浩特地区,中国联通合作营业厅的手机扣费乱像如此惊人。
深圳晚报评论员 温琼
旧号码莫名其妙被“低消”近一年,新号码尚未使用就被迫数次交费。历时一个月,沟通十余次,不但投诉无果,交费记录离奇“失踪”……若非记者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在呼和浩特地区,中国联通合作营业厅的手机扣费乱像如此惊人。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合作营业厅“低消”等猫腻行为绝非个案,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极易接连掉“坑”。
充话费是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充值话费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虽然每个月都会收到运营商发来的话费账单,但是大多数人从来也不看。而当仔细查究的时候,时不时会发现某个月话费骤然增多的情况,却往往又不清楚话费究竟都花在了哪里。
有网友调侃称“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是电信资费的套路”。确实,运营商各式各样的资费计算方式,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套餐往往暗藏“陷阱”,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踩上。即便是年轻人,在选择订阅业务时,也要仔细筛选,以辨别哪一项是收费,哪一项是免费的。对于老年人来讲,这些套路更是防不胜防。而新华社记者此次的调查让人意识到,原来一些收费业务可能不是自己订阅的,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运营商合作营业厅擅自更改,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恐怕已经不能再用“套路”来表示。
坦率地说,有了问题并不可怕,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发现被“低消”起,新华社记者就踏上了维权的漫漫征程,却总是不能够一次性解决。作为消费者不仅没有合理维护自己权益的路径,反而一直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这显然表明行业存在一定的问题。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维权也常常有“撞运气”成分,运气好的话运营商能够找到问题所在,帮助消费者取消不知什么时候“被订阅”的业务;而运气不好的话就如同新华社的记者遭遇般,向运营商投诉却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最后只能自认“吃哑巴亏”。
电信资费改革一直是舆论场的热点话题。前些时间,各大通信运营商相继取消了手机漫游费等项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改革就到此为止。民众获得感是运营商“提速降费”的试金石,只有让消费者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相关改革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成功的。而当下手机费用花在了哪里,都让消费者不明不白,显然说明运营商的改革力度还亟待继续加强。
话费都花在哪了?这不应当成为谜团。而在消费者发现“被消费”时,应当让消费者有地方可以投诉、有部门可以求助。否则,绕了一圈绕回原点,民众对运营商的信任感也将大打折扣,这对于运营商而言无疑是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