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6”,2022年“1+8”,2023年“1+12”,再到2024年“1+13”,上海大都市圈不断扩容。
日前,长三角14座城市规划系统的负责人齐聚上海,开启了又一轮“头脑风暴”。负责人身份非比寻常,是来自各城市的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14城同坐一张桌子编制规划,从无先例。该会议自今年1月开始,每月举办,十四城轮流做东道主,已成长三角常态。由此,一个链接上海,横跨浙江、江苏、安徽3省,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囊括1.1亿人的“超级朋友圈”来了。
根据盐城市政府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在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一核四翼”空间格局上,提到了盐城,并在总体目标上,明确盐城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定位。作为江苏面积最大的城市,盐城2023年的GDP超过7400亿元,此番入“圈”,将有助于当地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创新驱动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为何此时又扩容?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认为,在第一版的上海大都市圈“1+8”的时候已经留有伏笔。这个都市圈是一个相对动态、富有弹性的、共商共量的,“它的空间范围是根据需要,不断地来调整的”。
从空间上看,上海大都市圈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就是与上海“贴边”的通勤圈;第二个圈层6万多平方公里,可以实现“同城化”,基本上可以通过城际铁路实现半小时或者1小时到达;第三个圈层的范围在300公里左右。在孙娟看来,目前单靠某个城市“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都市圈此时扩容就是要通过流动,来对抗经济发展的下行的压力。不同的圈层,承担不同的分工。比如,此次新加入的盐城,它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另外,在汽车产业、货物流通等方面,可以与圈内其他城市产生强关联。 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融合建设。
从“1+8”到“1+13”谁将受益?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亿元。其中,新版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达18.8万亿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这14座城市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孙娟认为,上海大都市圈是“核心引领的多中心组合体”,这既是由历史发展决定的,又是由城市间的合作决定的。她表示,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横向合作、集群发力的地区,各个不同特点的集群一起组合成为了世界级的产业聚集区。细看上海都市圈里的城市,也会发现都是个顶个的强。坐拥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南通6个亿万级城市,并形成了完整的城镇分工体系。在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纺织、粮油、装备制造、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企业总部分支、相互注册的数据显示,企业之间相互关联、专利合作,包括供应链的上下游的量,都呈增长趋势,“有可能是因为大家追求供应链的一个安全”。种种信号表明,上海大都市圈正从“包邮区”中心地带,进一步向苏北、安徽等经济腹地延伸。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共赢之举。这不仅是上海打响的如意算盘,也正中14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怀。不过,孙娟也提醒,“区域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富裕,但现在上海大都市圈‘1+13’格局形成之后,有可能会打破原来的空间格局和利益平衡,造成不在其内的长三角其他城市发展机会的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