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杆成问题标杆的现象在地产行业越来越常见。
万科(000002.SZ/02202.HK)与万科尚城业主之间的维权也不过是房屋质量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行业来看,房企规模日渐增大,并不断探索科技住宅、绿色住宅等前沿领域,在住房标准化、工艺工法等层面对标发达国家。但与之对应的另一面是,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即便是千亿营收的龙头房企也难逃这一尴尬局面。
维权事件频发
少有商品能够匹敌房屋这种大宗商品。但凡质量出问题,就会带来对开发商信任感的快速崩塌。
万科各地频发的质量纠纷只是地产行业类似问题的一个缩影,就连业内公认的质量优等生龙湖,也曾遭遇过长沙业主的接连维权。
放眼全国,几乎没有城市不会爆发关于房屋的质量维权事件。以房企聚集的深圳为例,各类维权事件屡见不鲜。
目前,已经维权成功的金地·鹭湖1号商品房李姓买家此前不幸踩坑金地集团(13.780, 0.16, 1.17%)(600383.SH)的虚假宣传,包括违规搭建,“赠送”面积等。
“最早我看到金地·鹭湖1号楼盘样板房和宣传资料明确载明涉案别墅包含地下负一层和地下夹层,但实际收房的时候,开发商反倒不承认了。”尽管,最终以胜诉收尾,但言及这段耗时近两年的打官司历程,李姓业主仍旧是心情复杂。
近年新开工面积增长较快的精装修房,更是高频爆雷地带。
装修产品质量不到位,装修交付和购房承诺有出入,精装修背后牵涉房企偷工减料、乱收费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动辄数百万元的精装修房,一旦引发矛盾就通常牵扯房企、承包商、分包商、产品生产商等各方,导致购房者维权起来困难重重。忌惮于精装修房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及维权复杂,很多购房者内心对于精装修房持保留态度。
数位有购房经验的置业人士都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杜绝后患,能自己装修的还是尽量自己去装修,能买毛坯房还是尽量买毛坯房。”
购房的雷远不止精装修领域,还有很多,例如延期交付、五证不全、楼盘违建、捆绑销售、楼盘烂尾等等。
知名大开发商楼盘质量尚且无法保证,小开发商在近两年房企融资政策收紧后,更是屡屡出现豆腐渣工程。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类投诉2017年为8647件,2018年这一数据增长至17352件。2019年,这一数据虽小幅下滑至15507件,但仍属于近年高位。房屋建材类投诉近年整体呈上升之势,2019年增长至28060件,也同属于近年高位。
质量与速度难平衡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在房地产行业,对增长速度的极致追求,其负面效应却是房屋质量的显著下滑。
自2012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进入政策管制、政府引导,调控深度博弈的下半场,开发商的共识渐成,净资产回报率的提升转而依托周转率的加快。赚钱的玩法迅即发生转变,“得高周转而得天下”的逻辑也深入人心。周转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才会越趋于理想。
作为“高周转”的代表房企,碧桂园(02007.HK)是国内地产界首个销售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房企。它所谓的拿地后三个月开盘等高周转打法也引发更多觊觎规模排位、财务回报诉求的房企效仿。在房企贴身肉搏的2017年前后,高周转似乎成了房企抵抗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但高周转战略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的管理能力。
有房企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周转的行业背景下,房企内部投融资和营销口的地位高,关涉房屋产品质量的设计和工程部、对客户的客户服务部门、对产品验收的质量检验部门在房企内部话语权普遍较弱。这也为企业项目建设部门仓促赶工、偷工减料等问题,埋下了产品质量的雷。
这两年部分龙头房企在精装修房中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实际落地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甚至难敌传统材料。细究一番:为追求快速完工,项目层层外包导致偷工减料;高层管理意志难以落地;施工工艺跟不上质量等,都是爆雷房企们存在的共性掣肘。
在三亚万科森林度假公园,踩雷房屋质量的多位业主在提及自身维权感受时,几乎都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房企如今越来越像金融机构,越来越像外包团队,越来越像代建企业,唯独不再像地产开发商。”
房企在消费者心中造成的角色困惑背后是不再将房屋质量奉为圭臬。
早在2012年5月,在经历了“毒地板门”等系列质量问题之后,彼时万科的创始人王石在股东大会上说:“只要保持质量就有未来。如果万科一意以利润为导向,那么后千亿时代可能面临覆灭式的危机,最终被消费者所抛弃。”如今,王石一语成谶,万科也难逃质量维权泥淖。
可以说,整个行业都面临信任危机。一方面,房企高举高打科技住宅、绿色住宅等前沿领域的大旗,并在住房标准化、工艺工法等层面不断向欧美日等国对标;另一方面,房屋维权事件频出,消费者买到靠谱放心好房子的难度越来越大。房屋产品质量问题也令房企的品牌信任度一次次面临考验。
若不能坚守好质量底线,地产商提及的关注人居、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口号、推进的绿色建筑和工业化技术应用又有何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