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近年来,城市的消费功能越来越被重视。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发文促消费,提出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一系列意见。
意见明确,要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持续推动都市圈建设,不断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同时,要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避免无序竞争。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
也就是说加快都市圈的建设,对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十分关键。
通常来说,一座城市要成为消费中心城市,本地较大的购买力是一个大基础,因为只有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较多,购买力较大,可消费的品类和选择才会越多。
在这个基础上,城市对周边地区、区域的消费吸引力也十分关键。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对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人来说,普通的购物在当地就行,但一些大宗的消费,比如汽车消费等,到中心城市选择比较多;一些消费升级、高档的消费,也是要在中心城市才会多;另外中心城市的批发市场也比较多,优惠和选择更多。
彭澎说,现在很多周边地区的人周末到中心城市,相当于休闲度假,除了购物外,也会看一下文艺演出、球赛等。而很多精彩的演出、球赛等活动,都是在中心城市才有,在中小城市是没有的,这些文艺体育活动在大城市也更有票房保证。“中心城市不光是消费中心,还是文化娱乐、社交中心,是全方位、综合性和立体化的。”
那么打造消费中心城市,就需要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而要提升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尤其是提升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就十分重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对第一财经分析,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会更加重视城市组团、半小时生活圈、一刻钟生活圈等形态。连结这些组团、生活圈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当然就成为投资的热点。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几年来高铁、城际轨道网络日趋完善,而高铁、城际轨道大多是以直辖市、强省会为中心枢纽的,在轨道网络完善之后,周边地区城市的消费进一步涌向中心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