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下午,海航集团被接管。
与此同时,海航集团还发布了一则人事变更公告:根据工作需要,经2020年2月28日集团股东会、2月29日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改选了部分董事。改选后的董事七名,分别为:陈峰、顾刚、李先华、谭向东、任清华、陈晓峰、何家福。选举陈峰担任董事长、顾刚担任执行董事长、李先华担任副董事长。同时,董事会决定分别聘任谭向东担任公司CEO、任清华担任公司联席CEO。
由债权人牵头组成的联合工作组于2018年进驻海航集团,此次重量级工作组进驻海航集团,意味着地方政府已介入海航集团,有关海航集团未来走向的猜测,即将画上句号。
就在5天前,陈峰在海航集团抗击疫情恢复生产动员大会上还强调:“坚定不移化解流动性风险。”在2020新年献词中,他坦承海航流动性问题,资金短缺,工资迟发、缓发,表示已配合相关单位摸清了家底,形成了化解海航流动性风险的整体方案,全力自救。陈峰强调,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海航的阵脚。从1月23日开始,海航连续发布关于受疫情影响部分航班调整的温馨提示,不仅是国内航线,部分国际航班也被迫取消。
在2月29日公布的信息里,海航集团也特别提到,自2017年末爆发流动性风险以来,在各方支持下,海航集团积极开展“自救”,但未能彻底化解风险。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流动性风险有加剧趋势。
海航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海南省的龙头企业。不过,因为疯狂扩张,海航这些年被流动性问题深深困扰,一直在全球亏本抛售资产。自2018年年中重回海航集团一线后,陈峰毫不避讳地屡次提到海航的“流动性风险”。
这两年,海航由全球买买买变成了全球卖卖卖。最新的出售信息是,海航旗下从事飞机租赁的上市公司渤海租赁(3.300, -0.13, -3.79%)2月21日发布公告,以7.2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21架飞机。
在疫情面前,不仅海航步履维艰,整个全球航空业都面临冲击。
2月21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报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航司2020年的收入损失超过29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航司的收入损失达278亿美元。国际航空运输协会CEO亚力山大·朱尼亚克(Alexandre de Juniac)预测,这可能是2008年以来航空业需求首次整体下降。
从中国的民航发展史来看,2003年非典前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次大型的经济波动背后,都会伴随着航空公司的大重组事件发生。某种程度上,今日的“四大航司”格局,春秋航空(35.600, -0.80, -2.20%)、吉祥航空(11.030, -0.68, -5.81%)等民营航空公司的崛起,都肇始于危机来袭、行业重整。此次新冠疫情后,受损严重的航空业或将再次面临洗牌变局。
2月18日,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航空业是否可能发生重组,他的回答引发了市场联想:“航空企业是不是重组的好机会,我想这应尊重企业的意愿,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国资委也会像平常的结构调整一样去支持企业。”
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海航的变局,又将把航空业引向何方?
2000万张退票
京沪航线作为民航最丰厚的“现金牛”,2019年1月初,每天有近50班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上座率超过80%。而在2月4日,疫情进入白热化时,根据航旅纵横数据显示,京沪航线只有4班飞机降落上海。这一天,中国民航全天运送旅客28万人,同比降幅达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