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这个区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约占全国1/4,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均占全国1/3等。按照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长三角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从城市群与都市圈的角度审视,《规划纲要》描绘了一个世界级的超大城市群与特大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宏大愿景!本文就长三角特大都市的未来规划作了介绍,供大家参阅。
长三角一体化:特大都市圈的未来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本质:都市圈的竞争
“大都市圈理论”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研究衍生而来。所谓“大都市圈理论”是指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以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的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显著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都市圈。戈特曼在研究中采用了“大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圈”等概念。在都市带或都市圈的地理空间内,各种经济要素高度集聚、有机融合,城市间相互辐射与合作,显著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此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经典理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增强,我国学者积极开展都市圈实践与理论的广泛研究,都市圈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出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把城市群与都市圈作了一个明确区分,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6月,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和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都市圈报告》,把“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作为一种都市圈形态进行了分析。《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要“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中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是着眼打破长三角内部的行政隔阂,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抓住了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城市群与都市圈理论看待长三角区域发展,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就是一个超级城市群,而以上海市为核心,以上海市及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合肥市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的范围就是一个特大都市圈。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起,作为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这样一个布局架构,出发点是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从国际来看,许多学者津津乐道的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及北美五大湖都市圈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长三角大都市圈与这些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圈相比,在人口与空间上都毫不逊色,但在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份额上皆有差距,反映了中国都市圈的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率先增强优势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域内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由此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增强中国大都市圈的竞争能力。
二、都市圈竞争的要义:城市融合发展
按照《规划纲要》布局,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是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圈。以上海市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合肥市等26个城市为都市圈的骨干城市,以中心区内的各个中小城市为都市圈的基础城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都市圈形态。在上海都市圈的四周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其它城市为外围城市,它们与上海都市圈一起组成了长三角超级城市群。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集群,在行政管辖上互不隶属,经济要素按市场化配置为主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很重要的是做到分层赋能、错位竞争、融合发展。
(一)从分层赋能来讲,就是明确都市圈内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在这方面,《规划纲要》作了某种程度的阐述,上海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主要是发挥带动作用,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都市圈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骨干城市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经济竞争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针对长三角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一些专项规划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做了适当的安排。
(二)从错位竞争来讲,就是明确都市圈内各类城市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规划纲要》作了更为详尽的论述,上海主要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江苏主要发挥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浙江主要发挥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安徽主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等。
(三)从融合发展来讲,就是要打破都市圈内各城市行政的羁绊。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要在都市圈内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让经济要素充分流动,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状来看,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最畅通,交通运输一体化最容易,经济要素一体化最困难,民生福利一体化将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最终成果。下一步改革要把经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作为改革重点,理顺价格、全面开放,最终建立上海都市圈的统一大市场。
三、城市融合发展的标志:聚天下英才
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几千年来,无数有理想、有才华的年轻人从乡村来到城市,成就了城市,也繁荣了城市。年轻人青春洋溢的激情与才华永远是一个城市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城市有没有充满希望的未来,说到底,就看这个城市能不能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这个城市有没有用武之地,有才而有为的年轻人能不能在这个城市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今天,一个宜居又宜业的城市最基本的配置是: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经济活跃、文化宽容。总体上,长三角区域的许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基本特质。
(一)从交通便捷讲,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的密度、空港机场的密度已经与发达国家差不多,高速铁路建设正在持续推进之中,内河与海运港口条件比较好。《规划纲要》关于“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部署十分详尽,主要是整合交通资源,推进互联互通。下一步长三角交通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推进城市内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整个都市圈形成便捷通勤网,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出行效率。
(二)从生态宜居讲,生态宜居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好;二是居有屋。从生态来讲,长三角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污染排放量较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规划纲要》在“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持之以恒抓好落实。从宜居来讲,长三角的许多城市房价高企,居大不易。房价高企的城市要采取切实举措,稳定房价,多渠道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切莫让高房价成为城市人才引进的拦路虎。
(三)从经济活跃来讲,影响城市经济是否活跃的因素可能有许多,但重要的应该是四点:首先是法治昌明,依法办事,公开透明;其次是管制宽松,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行;再次是轻税薄费,不收过头税,不收法外费;第四是社会和谐,治安良好,民风淳朴。一个城市只要真正做到法治昌明、管制宽松、轻税薄费、社会和谐,一定能够是经济活跃、社会文明的城市。
(四)从文化宽容来讲,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是上海,上海有许多品质,最重要的是三点,即金融、科技、文化。上海文化称作“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体现了尊重多元、尊重个性,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特点,属于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的、宽容的、较成熟的商业文化。我以为,“海派文化”可以成为上海都市圈的一个共同文化标识。
得人才者得天下。源源不断的人才集聚,永远是长三角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推荐: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