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至今,每天“治愈出院”和“无新增”是最让人高兴的消息。长三角一些城市,类似的消息正越来越密集。不能松懈,继续努力。从1月28日起,记者每日浏览长三角各地媒体和官方发布,从上百篇文章中梳理出“昨日今晨最新消息”。两周下来,记者窥探“战疫”进展,也观察长三角各地政府应对风险管控能力和基层治理能力。
产业密集,人员流动大,此次疫情,对长三角地区的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是一道有难度的必答题。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一手抓防控,关小区,守卡口,将病毒拒之门外;一手抓生活保障,发口罩,代跑腿,把生活物资送到家里。人受控,物流通,“里”“外”之间,大数据帮忙,跟踪防疫信息;互联网助力,构建“网上”城市。
早在17年前抗击“非典”时,便有专家指出,长三角联合防疫需要软件支撑,重要的是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当时上海正建设“信息港”,专家提出应以区域眼光,按照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次序将长三角其他城市纳入其中:“平时信息交换畅通无阻,遇到突发事件也易做到有条不紊。”
相比17年前,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密织成网,信息和数据的流通更顺畅,一体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次防控疫情中,科技力量也许是长三角“战疫”的秘密武器之一,城市智慧治理体系也是应对疫情的底气。
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好的方法是对进出人员严格检查,摸清每个人的流动。在上海,所有进沪人员均要主动填报健康登记表;江苏常州,刷脸通过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健康状况即被登记,出入状况一目了然;浙江衢州,智慧交通分析全市2701个卡口的过车数据,排查重点疫区车辆近2000辆。记者在省界卡口看到,一些工作人员手上都配备“新武器”,能快速根据过往人员的手机号码,查出是否到过疫情敏感地区。一条条数据构建大数据网络,织就疫情防控的“天罗地网”,让潜在病毒威胁无所遁形。
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有什么作用?举个例子,温州一家粉干店老板父子被确诊新冠病毒性肺炎后,当地通过三大运营商的数据,摸排出3616人可能路过这里,之后逐一电话核对,筛选出40人光顾过店铺。大数据比人行动快速,想得周全,常能触及防控盲区。大数据织就的“网”越密,人心就越安定。
大数据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把利刃,与之相关的,却不全是“大事情”。在江苏镇江,乘坐出租车须实名登记,杭州市各农贸市场将陆续实行进场人员身份信息登记,合肥市实行发烧咳嗽药处方管理,购药需实名登记……人员可溯,信息透明,动态管理,在看似“管得严”“管得宽”背后,是数据的积累和用户体系的构建,为实时处理打基础,为精准分析做准备,一环扣一环,才能确保对风险尽早介入,为后续与病毒的斗争争取时间。
能对疫情及时作出反应,应用大数据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绝非一日之功。只有平时做好准备,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疫情汹涌,这是场战斗,需要每个人全力以赴,更是考验,检验着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成就。
长三角互联网企业多,城市智能化发展水平高,人们意识里,互联网参与生活已是日常和习惯,这成了抗击疫情另一利好。
疫情中,口罩成了紧俏货。口罩该怎么卖,又该怎么发?成了人人关心的热点话题。绍兴是试行网上预约、线下配送的先行者。一时间,效仿者众,既省了排队等候的麻烦,也免去人群聚集的风险。医院成了极易交叉感染的“危险地带”,门诊去不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看病怎么办?半个月前,各地即上线互联网医院发热咨询门诊,提供24小时服务。各小区纷纷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管控出入,居民生活采买诸多不便。外卖小哥全程奔走,无接触配送,上海10余家连锁超市卖场以及部分社区菜场与各配送平台合作,集体上网卖菜……
足不出户,不仅能知天下事,因为互联网技术,“办”天下事也正在成为现实。疫情势猛,各地均出台政策,各地政府延迟上班,各类企业延迟复工,各大中小学延迟开学,各式“云”生活成为新时尚。
浙江“浙里办”APP最早上线专门平台应对疫情,江苏政务服务网和移动客户端、上海“一网通办” 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钉钉”等办公软件助力,开启远程办公模式,让上班族实现最短通勤距离;学校老师站在镜头前成为主播,线上“云”开学……
大数据严防死守,把住城市大门;互联网便捷生活,少开小区家门。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复工复产,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依然离不开信息科技加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