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野味?
广义理解的话,来自于野外的食材可能都算野味。野果子算不算?想必也是算的。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距离告别吃不饱肚子的岁月并不遥远,老一辈心里多少还存着当年的饥饿记忆,粮食供给不足的时候,富饶的大自然就成为人类补充营养的必然选择。
其实人的老祖宗开始进化成现代人类就是个不断吃野味并把野味变成“家味”的过程:采集和渔猎。这两项基本技能后来发展成人类得以发展的基本产业:农业和养殖业(畜牧业)。
老祖宗也吃野味?
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挂在嘴上的,老祖宗就是这么一路吃过来的,怎么没事?
不是没事,而是有事的都挂了。
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人的生物,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能人、智人啥的,这里面有的老祖宗是被别的老祖宗给消灭掉了,有的怎么灭的不知道,没准就是乱吃东西被传染病消灭了。
我们今天活下来的基本都是那些比较谨慎的、不乱吃东西的、开始学着种地和放牧的老祖宗的后代。
中国多山,地形崎岖,在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中又主要处于农耕文明。这导致了穷乡僻壤的存在。
除了北方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很多缺乏土地的山区居民就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鲜的习惯,也就是半农半猎。毕竟土地少而贫瘠的话,那点粮食不够吃,蛋白质也不够。
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饿起来了树皮都吃。
但中国早已告别了饥荒时代。不但解决了温饱,甚至实现了小康,按理说早就不用再盯着水里的螺蛳、天上的鸟和山里的兔子。
对,传播血吸虫病的钉螺也大概长这样
更何况,老祖宗们早就用几十万年来筛选哪些能吃哪些好吃,并把里面能够“量产”的都驯化了。
我们今天吃的猪牛羊、鸡鸭鹅、大米、小麦、荞麦、小米儿……都是这么驯化过来的野味。
它们足以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唯一满足不了的,是我们的口腹之欲。
更不用说,吃野味这事儿在中国还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养生元素:吃啥补啥,野味大补。
这个话题完全没必要展开,大家会心一笑便好,当然在这个疫情隔离期,恐怕笑得会有些尴尬。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
当大家都在讨论野生动物执法问题的时候,我试图从文化层面来看待这件事。
在中国,吃野味恐怕是个比留辫子裹小脚随地吐痰更加有历史渊源,并且更加根深蒂固的现象级习惯。
当啥事儿一成为文化,往往就没道理可以讲了。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赫然把“吃货”标签贴在了国人的脸上。
此后各种主打地方特色的美食类节目层出不穷,发展到网络上则成就了一堆美食主播,为了流量大家很快就不满足于吃吃当地的豆腐野菜,在眼球经济的模式下逮啥吃啥,想象力之丰富就算贝爷也只能甘拜下风。
想去征服野性和地球?人类你想多了。地球分分钟玩死你
美食当然可以是文化,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美食如果变成啥都想吃啥都想尝,那就不是美食而是吃饱了没事干作死了。
命没有好吃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