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相继进入“两会季”。从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提交的议案提案,“长三角一体化”成了三省一市两会上的热门话题。
随着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三省一市落实纲要的相关行动计划陆续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进入拥有明晰顶层设计和完整制度架构的全面发展期,朝着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的目标坚定前行。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又将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从三省一市两会上几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当中,或许可以略窥一斑。
关键词:高质量
稳中求进打造全国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沪苏浙皖相继提出了各自2020年经济发展的“小目标”。其中,浙江将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位为6%—6.5%,上海和江苏均为6%,安徽的目标则是7.5%。
这一数字是高是低?记者了解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省份下调了2020年GDP预期目标,东部大省GDP增速多定在6%左右。
针对经济发展目标,长三角三省一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高质量”。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将6%—6.5%的增长目标解释为“在高质量基础上能快则快”;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专列一节谈论“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安徽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直言不讳地指出:“在高基数上的稳,本身就是进。”
尽管目标企稳,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却依然迅猛。凭借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亮眼表现,去年浙江经济实现6.8%的增速,高于去年初所定的预期目标。安徽省去年GDP更是增长了7.5%,成为长三角名副其实的“潜力股”。
关键词:一体化
因地制宜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顶层设计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同提到的另一句话,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目前,沪苏浙皖均已制定了落实《纲要》的省级行动计划。而在三省一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纲要》中涉及当地的重要内容又被再次提及。
其中,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头戏,上海、浙江等地《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此外,“进一步扩大医保异地直接结算范围”也是沪苏浙皖共同关注的一项工作重点。
除了进一步落实《纲要》,沪苏浙皖还分别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今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计划。
上海将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统一市场、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推进项目合作、平台共建和政策协同。此外,2020年上海还将精心办好第三届进博会。
2020年,浙江将以“四大”建设为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推进长三角联合创新基地、数字长三角、都市圈城际轨道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推动共建苏浙皖产业合作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去年实现全域“入长”的安徽省,将一体化的突破口放在了拥有丰富科创资源的省会合肥上。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参与编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现“两心共创”。
关键词:共同体
打破壁垒构建长三角区域利益共同体
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们同样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展开了热议,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记者注意到,“共同体”一词也是许多代表委员们发言中的高频词。
“长三角一体化本质上是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其内涵包括共生、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上海两会召开首日,该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专门举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体采访,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分享了自己两年来专题调研的心得。
围绕如何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共同体,浙江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优化平台共建,打破区域壁垒,发挥各地优势,差异化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二是要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跨区域的研发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进资源共享;三是要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的激励机制;四是要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互通,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将长三角打造成‘生态+科创’高地。”
除了生态、科创等涉及整个长三角的“大共同体”,城际合作领域的“小共同体”同样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在今年的安徽黄山市两会上,致公党黄山市委员会关于“打造黄杭特别合作区”的提案备受关注。该提案建议抢抓“飞地经济”机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飞出地”(需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城市)和“飞入地”(黄山市)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联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黄山高新区设立徽杭产业联动集聚区或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飞地经济”样板,在后期升级为“黄杭特别合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