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参观瓷器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玉红)200件展品涵盖50余项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上午,由长三角地区25家博物馆参展的“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启幕,将持续至3月31日。
长三角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千百年来,沿海而居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航海历史文化,诸多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来自中国港口博物馆藏的南宋持罗盘陶俑、安徽博物院藏的清带盖圆罗盘均展示了非遗项目——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等领域的重要仪器,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的造船用福船模型展示了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木船是古代水乡人民生活、出行和劳作的重要工具,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主要包括设计、放样、放龙筋、制配底壳等十六个环节。舟山市普陀区面临东海,产生了无数修造船舶的能工巧匠。
图说:参观木工工具
来自上海博物馆藏的明龙泉窑青釉印花执壶,展示了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这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来自南京博物院藏的清紫砂挂炉钧釉高身方形壶,展示了非遗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多种工艺制作而成。紫砂作品富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特色,又是陶器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清黄缎地双面绣亭台楼阁披肩则展示了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 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说:参观明代妈祖铜坐像
展品明雄鸡图漆盒则展示了非遗项目——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扬州漆艺臻于鼎盛,出现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远销海外。
本次展览吸引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等25家参展单位,展出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涵盖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罗盘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件展品包括瓷器、紫砂、丝绸、布匹、服饰、雕塑、书籍、漆器、茶叶、竹器、木器、石器、青铜器、金银器、贝雕、雕版、画作、罗盘、船模、拓片、剪纸、蛋雕等20多个品类,其中不少为国家二、三级文物。
同时,本次展览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投影、触摸屏等载体,为参观者打造更多体验互动活动。比如,观众可以亲身体验传统印刷过程,在“渔民号子”处聆听海上民歌;还有海洋谚语猜谜、船模制作的传承人现场演示等多个互动展项,让观众获得立体化的观展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