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贵州房地产上市公司“独苗”——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540.SZ,以下简称“中天金融”)照常发布关于其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与此前无异的是,截至目前,该项重组计划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但由其引起的波澜却时有起伏。
12月13日晚间,距离实施回购期限还剩3个交易日,中天金融叫停了此次公司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计划。
更引人唏嘘的是,2019年1月2日至8月6日期间,中天金融共回购公司股份2077.49万股,仅占总股本0.3%,而按照此前方案,中天金融拟回购比例在5%~8%之间,也就是说,最终仅完成最低回购目标的6%。
对比前后两份公告可以发现,中天金融在回购议案中“言之凿凿”表示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未来发展战略等因素决定实施回购,且股份回购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经营、财务及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中天金融在终止回购公告中列举了融资环境趋紧、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在进程中,且正在推进的多个工程均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等情况来说明:“继续推进回购方案将不利于维护公司权益。”事已至此,回购股份计划俨然成了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只不过,中天金融手里还握有一颗“烫手山芋”。自2017年8月21日停牌开始计算,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保险”)股权的收购重组历时超过2年,进展胶着。究其原因,《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中天金融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置评。
值得注意的是,若因中天金融单方面解除或终止协议导致上述资产重组未能达成,中天金融已缴纳的70亿元定金将无法退还。
上演跨界“蛇吞象”
中天金融前身为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城投”),主要从事壹级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开发,所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贵阳、遵义、南京等地。
2014年开始,中天城投积极布局大金融、大健康产业。彼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占据当年公司总营收的96.2%。
两年时间过去,因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无法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中天城投的大健康产业折戟。另一方面,中天城投接连拿下多块金融牌照,旗下成员包括中天国富证券、中融人寿、友山基金等,2017年,中天城投将公司名称改为“中天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7年,房地产业务仍为中天城投主要的营收来源,所占比例持续为九成以上。2017年,金融类业务营收约为15亿元,同比增长982%,但仍不足总营收的10%。
“孤注一掷”
2018年3月10日,中天金融披露重大资产出售草案,拟出售非金融类资产中天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投集团”)100%股权,交易价格为246亿元,本次交易所得现金将全部用于收购华夏保险21%~25%的股权。
中天金融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采用房地产开发业务与金融业务联动的综合经营模式。交易后,上市公司将主要经营金融业务,其主营业务范围、财务结构、员工构成均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模拟备考报表中的数据来看,出售城投集团股权后,上市公司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均将由盈转亏。
2017年11月,中天金融宣布拟以310亿元的价格收购华夏保险;12月底,公司将《框架协议》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亿元增加至70亿元,同时,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将其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33.41%股份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
而截至2017年末,中天金融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76.55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2.42%。2018年5月,中天金融已悉数将70亿元定金支付完成,而在当年,公司的净利润仅为14.7亿元。
实际上,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中天金融曾在2014年和2015年发行定增,分别募集26.37亿元和29.77亿元。2016年,中天金融将127亿元的定增募集资金下调至98亿元,但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历经9个月周折,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将从此前受让城投集团股权的贵阳金世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世旗产投”)手中收回城投集团100%股权,将置出的房地产业务重新收回上市公司体内。
中天金融方面表示,虽然中天金融全力推进对华夏保险的收购事项,但结合目前进展,预计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中天金融将上述股权及资产出售后,剩余的金融业务虽然整体向好发展,但规模偏小。为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保护中天金融及股东利益,拟解除与金世旗产投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转让协议,收回相关股权及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