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巩固龙头地位
《纲要》进一步强调上海核心地位,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上海将扮演核心角色,不仅代表区域发声,也将是长三角发展国内、国际关系以及商务扩张的平台。上海作为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商业氛围以及内地最高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本土公司走出去、跨国公司走进来的双向渠道。
金融优势显著:权威机构指数显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五(GFCI 25)。
全球最大零售市场之一:上海拥有成熟的商业氛围,消费市场规模较大、高度成熟。
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绿植面积、城市宜居性、历史保护多方层面都为全国标杆。其身份、地位毋庸置疑。
企业总部带动效应:作为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地,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城市,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国际大都市,营商环境优质。
构建“1+5”环沪圈带来房地产利好
《纲要》提及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构建“1+5”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市,同时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
如此密切的合作联动将惠及区内房地产行业。
商业地产:上海、杭州、南京、苏州这四座城市的商业物业需求增长将最为显著。
住宅市场:户口政策更宽松、对外来人口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将会受到明显提振。
工业地产:将向低成本区域集聚,物流则会青睐临近消费集中区域、交通设施连接便利的小城市。
一体化对杭州、南京房地产市场利好:
资源流动:在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之后,高铁站点、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持续建设、江浙沪跨省公交的开通、信用长三角的构建等全面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助力优质资源更有效率、更高频次地在长三角城市之间进行流动。杭州、南京与上海高效连通,形成一体化发展机制。
人才交流:过着上海-南京、上海-杭州“双城生活”的上班族是人才流动的典型体现,优质人才为杭州、南京带来了更好的国际视野、更专业的先进技术。新兴发布的人才落户政策也加大了他们在杭州、南京扎根立足的可能性。双城人口净流入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大系统,形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南京、杭州将最大程度享受来自上海的科技资源和研发资源优势,形成高效的分工协同结构。
人文积淀、宜居宜商: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运河,良渚今年申遗成功;南京的明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杭州、南京在传统的宜居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第一太平戴维斯杭州公司总经理陈昆葳认为:“杭州紧抓‘两会’机遇,从G20峰会到亚运会,杭州的国家地位达到历史新高度;并且向互联网金融、高科技、智造行业转型,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基建投入、硬件配套升级,优秀人口导入、居住环境持续优化——种种因素都为杭州成为“新一线”城市夯实基础,往国际城市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