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 > 信息资讯 > 长三角在线CSJonline.cn> 浏览正文
扩大高层次“朋友圈” 相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2019-7-15 15:00:29

6月21日,上海虹桥,苏州相城区在这里举办产业联动创新推介,51个项目签约落户,揽资超237亿元;“一园”“六中心”同步启用,助力相城更加主动地承接上海产业、资本、技术等各类资源辐射,在交通、会展、商务功能上与虹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虹桥——相城产业联动创新共同体”。

今年以来,相城已“九进”上海推介招商,成功牵手百余个项目,涉及大数据、智能制造、5G通讯、大健康等多个领域。

视线再转回到相城。

6月26日,总投资270亿元的36个民生实事项目和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望亭贡湖高端制造和创新研发社区,相城在全区整体规划建设的12个特色国际研发社区已陆续开工建设。

在全面接轨大上海、承接溢出效应的同时,相城人审时度势、谋篇布局,明确以研发产业为主、配套部分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谋求与上海之间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在抢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勇当“弄潮儿”。

高铁北站扩容改造,最高日流量100万人次,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

苏州高铁新城,一座因高铁而崛起的新城。这里坐落着与上海虹桥枢纽时空距离最近的地市级高铁站——高铁苏州北站,也正因如此,相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铁宠儿”。

与上海两地互往最快仅需23分钟,1.5小时就可抵达上海外滩。“零距离”的“同城效应”,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精明”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考量,他们每天上演着上海、相城“双城记”。

当然,高铁苏州北站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借助一辆辆飞驰的“和谐号”“复兴号”,让苏州人真正感受到了“千里京沪一日还”的高铁速度,更极大缩短了相城与高铁沿线城市间的距离。

但是,随着客流的持续增长,2011年启用的高铁苏州北站,已无法满足高铁沿线城市群之间密集的人流往来,更无法承担起相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需求。

提升高铁苏州北站的能级,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相城正按照最高日流量100万人次,高标准推动高铁苏州北站扩容改造。

新站规划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扩建后的高铁苏州北站,将摆脱候车体验差、出行品质低的现状。未来,还拟通过同步开通沪苏区间专线,保障15分钟通勤时间和2至3分钟车次间隔,将上海虹桥的枢纽功能“覆盖”至高铁苏州北站,主动开拓沪苏协同发展新空间。

据相城区发改委透露,目前,相城正以高铁苏州北站为中心打造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并委托相关机构开展《苏州北站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课题研究》,旨在打造分工明确、组织高效、资源集约的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格局。

同时,高铁苏州北站还将规划成为京沪高铁与通苏嘉甬高铁、如苏湖城际与苏锡常城际交汇的“双十字枢纽”。届时,相城与长三角各城市、港口、机场的距离将大幅缩短,高铁苏州北站也将由京沪高铁节点升级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真正与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交通枢纽融通共同体。

提升交通枢纽能级,相城还预留了未来胶囊列车通道,规划5条轨交线经过苏州高铁北站,直连周边多个国际机场,“五铁并站、五轨交汇”“空、铁、轨”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请进来走出去,搭建创新平台载体,促进双向互动形成特色发展格局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

长三角一体化,让上海优质资源的溢出效应持续放大。作为相城而言,如何未雨绸缪,栽好梧桐,抢占先机?

为此,相城人强化内部一体化发展,有序推动传统产业园向研发社区转型,在全区整体规划建设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光电信息、新材料、智能产业、生态科技、生物医药等12个特色国际研发社区。

例如,紧邻高铁苏州北站,相城正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该社区占地10平方公里,全域发展研发产业,力争通过5至10年,集聚10万以上高科技研发人才,打造“东方硅谷”。今年5月,总投资20亿元的海美国际(苏州)智造研发社区落地渭塘,首期入驻的24个产业项目中,逾九成来自上海。

不满足“请进来”,相城还主动出击,进沪展开双向互动,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寻找合作的着力点,形成独具相城特色的发展格局。

今年6月,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揭牌,该产业园包括展览展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基金发展和人才交流等“五大中心”,既可展示相城自身特色,也具备“双向对接窗口”功能,将成为厚植相城开放优势的“桥头堡”,共议区域协同发展的策源地。

揭牌当天,长三角苏州(虹桥)创客育成中心、长三角苏州(虹桥)文化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苏州(虹桥)离岸创新中心、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苏州(相城)中心、长三角国际人才服务中心·苏州(相城)中心、长三角虹桥·苏州(相城)产业创新联动中心等“六中心”同步启用,在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资本、人才等各类资源辐射的同时,谋求在交通、会展、商务功能等方面与上海虹桥实现优势互补。

效果已经显现。

今年2月发布规划的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便成功锁住了众多在沪日企的目光。相城区发改委副主任姚闻君介绍,许多日本企业的总部、营销机构设在上海,而研发、产品调试功能的实现,则需要一定土地、空间与专业环境。显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相城,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十分适合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技术/生产转化”。这样的合作共鸣,不仅为相城发展融合性智能制造产业带来契机,更为相城“点燃”了又一个国际开放合作的新引擎。

7月2日,相城赴日本东京开展投资推介,中日合作教育项目、IT软件合作项目、中日经营者协会战略合作项目等8个首批入驻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的项目集中签约。目前,相城已集聚日资企业41家,涵盖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研发产业及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形成六大创新产业高地,构建核心竞争力

布局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

让项目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当前,相城正积极承接上海研发资源从技术到产业的转移,着力培育自己的枢纽型经济。

位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泰连连接器(苏州)有限公司,近期从上海总部接到“大单”,全套崭新的PLC用背板连接器生产设备正式进场检测,设备投产后,预计每月可生产背板连接器20余万套。

上海总部的研发成果、相城泰连行业领先的电镀工艺水平,两地合力构建起高端装备制造“样板工厂”。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两地之间正构建起从研发实验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

如果说,产业链的融合互补,为“相城制造”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那么,科技协同创新,则为“相城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动能”。

复旦大学大健康产业相城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同济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大学大数据车联网(相城)创新中心、苏州同济金融科技研究院……借力上海科研机构、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相城成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在相城产业化。

高层次的“朋友圈”还在持续扩大,范围拓展到长三角甚至全国。

紫光云引擎、一方梯队、亭云智能等近20家重点平台与专业服务商纷至沓来,共同为长三角制造业提供精准高效的大数据采集、存储、云计算以及场景应用服务;初速度、禾多、智加科技获颁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举行,推动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速;福耀玻璃、京东智谷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智加科技、同济金融科技(区块链)等一批国际顶级研发机构相继落户,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增长点。

据统计,目前相城已快速集聚了358家大数据企业、70家工业互联网企业、164家科技金融企业、43家智能驾驶企业、130家先进材料企业、121家生物医药企业。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初步形成了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智能驾驶、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未来创新产业高地,一批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构建起相城跨越赶超的核心竞争力。

 

(本频道联合编辑: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cn 和上海在线 shzx.com)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长三角领跑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
·2024赛迪中国百强县榜长三角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
·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
·安徽省宣城市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首破15万亿元,
·长三角“C位”城区“组团”向新 长三角C9联盟联席
·暑期游火爆,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助力浙西、皖
·铜陵义安区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多彩贵州”文旅推广长三角推介会后 长三角游客
·宣绩高铁、南通至宁波高铁、甬舟铁路……来看长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