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兆寰 北京报道
2019年2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必将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都市圈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已成为城镇化空间的主体形态。采取都市圈而非都市区的概念和发展逻辑更加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特征和政府行政体制。
不过,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范围日益扩展,在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已经打破行政边界,都市圈化特征日益凸显。但同时,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都市有圈而难融。
报告认为,《意见》的发布顺应了城镇化发展规律,都市圈将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悉,华夏幸福坚持核心都市圈聚焦战略,已布局15个核心都市圈,形成“3+3+4”格局。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新签PPP项目合作协议共18个,全部为环北京以外区域,主要位于环杭州、环郑州、环合肥、环武汉、环广州等都市圈内。
中国城镇化已呈现都市化特征
来自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显示,在城市向大型化、中心化发展的同时,都市圈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行政边界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各要素通过有序流动实现合理布局,人口、空间、产业等多个维度均呈现出都市圈化特征,高度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受制于城市核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人口由中心向外围溢出,外圈层人口加速增长,与城市核的人口密度落差逐渐缩小,成为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载地,预计未来将吸纳都市圈内超过70%的人口。
以北上广深四个成熟都市圈为例,2001年至今,北京市区人口增速放缓、甚至趋于停滞,外围区县人口加速增长,增速提高至4%,外圈层已出现广阳、固安等在北京发展腹地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节点性城市。长三角地区人口以上海、杭州为核心集聚连片分布,上海都市圈城市核在2010-2017年间人口增量为64万人,同期外圈层人口增量接近城市核增量的2倍,高达125万人,昆山、江阴等节点性城市人口均超过150万人。珠三角地区同样呈现出人口加速外溢的特征,人口在广州、深圳间连绵分布,外围的东莞、中山等均为百万人口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