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国家统一的医保信息标准及信息平台,迈出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20多年来最关键的一步。
在成立一年零一个月之际,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指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运行20多年,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难以适应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要求。
近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公开《意见》的同时开通了“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医保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4项关系到全国13.5亿参保人切身利益的核心编码标准正式上线。按照《意见》要求,到2020年,医保结算清单等其余11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也将落地使用。
“书同文,车同轨”,建立国家统一的医保信息标准及信息平台,迈出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20多年来最关键的一步。
乍看起来,医保标准化和信息化改革并不像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抗癌药谈判、“4+7”带量采购那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拨开覆盖在表面的技术性面纱,它却代表着利用标准化、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推动复杂领域改革,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意义深远的一步。
推进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
医疗保障是世界公认的治理难题,即使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覆盖13.5亿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药品耗材带金销售、医保基金监管乏力等诸多突出问题。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些难题。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些问题本质上其实都是医保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化不充分的表象,但是国家医保局编制只有约80人,级别仅为副部,要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显然不具备丝毫可行性。
医保信息化、标准化是深化医改的一个抓手,但在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前,这项工作一直推进非常缓慢,原因在于,2018年前,医保职能分属人社部、卫健委、民政部等多个部门,“五龙治水、数出多门”成为当时的常态。
这位人士表示,2018年的机构改革将上述部门的医保职能全部划归国家医保局,拥有了完整管理权限的医保局在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统一医保数据标准的职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