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间子
“侬zi撒喇希”?
这样的灵魂之问,据说正在成为上海的社交新话题。
它的完整表述其实是:“你(扔的)是什么垃圾”;而其应用的场合,则是形成中的新社交中心——社区垃圾投放点。
江湖头条,如今在魔都出街,不随身备个《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就难逃“智障”光环;宇宙传闻,过不了多久,一个新的“物种”——擅长垃圾分类的沪上百姓,将独领银河系风骚。
网络流传的“小龙虾身后事”示意图
垃圾
站在垃圾分类的十字路口,会生出哪些迷思?最近,上海人民刨根究底的“天问”精神,没少引得全国同胞探头:
提问,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属于什么垃圾?
上海市民:简单!先把奶茶沥干净,把珍珠倒湿垃圾,把杯子扔干垃圾,再把杯盖放到可回收垃圾——没吃完的外卖同理。
连环提问,那尿不湿是干是湿?粽子和粽子叶如何明断?包着狗屎的报纸怎么处理?一切食物残渣都是湿垃圾吗?
这可难不倒精明的上海市民,莫急莫急,且听吾辈慢慢道来:
水产固然是“湿”,它蛤蜊壳却是“干”;食材废料性属“湿”,粽子叶玉米叶则又作“干”;众人都说猪骨鸡骨都是骨,怎有人知鸡骨为“湿”,大棒骨唤“干”;至于您说那狗屎报纸,报纸“可回收”,粑粑降于其上,便化作“干”。
一番讲述下来,见各外省人士仍如听天书,传说中能把大闸蟹吃完再拼起来的上海朋友,继续发挥解剖学家精神,推出简明垃圾分类教程——“猪四分论”,如下图所示。
一图搞懂垃圾分类之“猪四分论”
有朋友看上海人这回这么气吞万里、金戈铁马,不免生出疑问,“垃圾”如何命中了十里洋场的靶心?
那就要怪你不解其中内情。2019年7月1日,上海市将正式实施“史上最严”垃圾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将成为法律强制要求。
有多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大种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如果进行混合投放或混合运输,最高可罚5万元。
垃圾不分类,城市两行泪。哭诉过后,这里面其实大有讲头。
源头
作为垃圾,被处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把消费产生的物流称为正向物流,垃圾处理就可说是逆向物流。它需要经历从生产者(物品使用者)到经销商(中转站和分选中心),再到消费者(各种终端处理设施)的运转过程。
这“逆向物流”的运输规模有多大?
每年,要把全国人民生产的生活垃圾运到它们该去的地方,至少需要使用载重5吨的货车4000万辆(次);单拿上海说,这座城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10.630, 0.00, 0.00%),23天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
为了清扫、运输、处理生活垃圾,全国每年还需拿出千亿以上的财政资金。而上海,以其市政府所在的黄浦区为例,2018年,该区常住人口约为66万,用于环境卫生的公共财政支出为15亿元,折合每年人均2300元。
同样是垃圾,为什么上海的垃圾身后事如此“奢靡”?
高昂成本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和越来越稀缺的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内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和焚烧,而这两个手段的处理能力都在接近饱和,北、上、广等大城市则全面超出负荷。
更何况,老传统就有“变废为宝”的说法。那些凝结了自然造化和人类劳动的物品,只在简单地使用后就被丢弃入填埋场或焚烧炉,在人均自然资源紧缺的中国,无疑是“逆天”浪费。
垃圾分类的法子,正是为解如是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