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和“城市群”概念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词。
6月22日,在第八届广州金交会期间举行的“2019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湾区发展趋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发表了题为《从世界城市群和湾区发展的经验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的主题演讲。
曾智华在演讲中指出,目前,全球人口呈现出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到2030年,估计世界20个超大城市群的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5%,GDP占比将达到21%。因此,他认为,未来超大城市群将成为经济活跃的中心。
曾智华研究发现,新兴城市群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人口规模更大,以超大城市为中心,伴随两到三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人口规模一般超过2500万;二是发展速度更快,基础服务更好,交通更为便利,经济要素比较发达,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帮助经济更快提升;三是覆盖范围更广,除城市群本身外,与外围地区通过高铁、高速公路、网络等各种方式相连接,影响半径进一步扩大,超出了城市群本身的范围。
这些特点既是优点,也给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在比较研究了美国奥斯汀、美国硅谷、加拿大蒙特利尔、德国慕尼黑以及日本东京湾等世界案例后,曾智华发现,在这些城市群或者湾区经济崛起的背后,由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共同建立的协调合作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硅谷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所高校奠定了它的基础,成为它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高校和私营企业的大量高科技人才,在硅谷的早期发展阶段积极创业创新,同时也与地方政府展开密切合作,如创办第一家斯坦福工业园区的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兼工程院院长Frederick Terman,1956年搬到山景城的晶体管创造者William·Shockley等,都是硅谷最早的一批先驱者。
“高素质的研究人员,私营企业的高科技人才,加上移民文化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在制度文化方面,加州经济体系相对自由,条条框框较少,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保密文化等等,这有点像温州的产业集群,就是互信,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并不是合同所能限制的。”曾智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