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6月23日消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今日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峰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谈及下一步推进大湾区的建设,周延礼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以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其中,广东的金融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金融机构总资产和存款余额稳居内地各省市前列,而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市贡献了其中的80%。
谈及下一步推进大湾区的建设,周延礼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帮助境外机构熟悉大湾区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保障市场公平;
共建金融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合作协同发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联通,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南沙、前海、横琴为节点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丰富支持方式,提升支持外贸水平。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外贸融资交易搭桥铺路;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居民的金融获得感。深入地挖掘企业各方面的金融服务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科技领域,重点投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引导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加强在生产制造、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下一代的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金融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持系统升级改造等这些工程。
以“创新湾区金融,助力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简称“金交会”)于6月21日至23日在广州举行。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峰会系金交会主题论坛之一。(新浪财经 王茜)
以下是发言实录:
下面我想就下一步湾区建设,金融如何发挥作用的一些做法和未来的一些发展建议和大家进行一个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大湾区相对比较世界的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比较大,为5.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比较多,超过了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以这样的情况,以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
从科研创新能力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薪技术企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大湾区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机场旅游吞吐量依然跻身国际一流湾区行列。
从全球看,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知名湾区都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从国内看,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未来大湾区经济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高度发达的产业体系、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等将使湾区发挥引领创新、集聚辐射的核心功能,其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和驱动技术革新的关键性动力。
银行保险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广东的金融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金融机构总资产和存款余额稳居内地各省市前列,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市贡献了其中的80%。以下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状况,特别是有一些有效的做法,对我们下一步推动湾区的建设有更好的作用。
(一)政策引导、带动湾区金融机构集聚
一是支持港澳机构“广布局”。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外资银行在广东内设立166家机构,其中营业性机构157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地级市外资银行全覆盖的省份;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广东设立了33家机构,32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辖内香港、澳门银行营业性机构分别占全国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五以上,港资保险营业性机构占全国超40%。
二是推动机构门类“全覆盖”。简化自贸区内银行保险机构、高管准入流程,压缩办理实现,共计26项事前审批事项改为事后报告制,自贸区内银行保险业准入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大幅缩短一半以上。现有银行金融机构17大类、549家,保险法人机构7家、升级及以下保险分支机构5500多家,基本覆盖所有机构类型。
三是促进产业金融“深结合”。立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的特点,大力发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特色金融机构,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二)在银保监会框架下,建立了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集成了粤港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以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了大湾区人员、物资、资金、信息、边界有序的流动,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是跨境车险引领湾区互联。积极推动三地保险机构合作提供跨境车险服务。
二是跨境资金繁荣湾区市场。支持银行机构开展跨境贷款、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满足了大湾区日益增长的跨境交易和融资需求。
三是跨境交流促进湾区供应。推动粤港澳三地法人银行首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太平洋(3.600, -0.03, -0.83%)产险广东分公司与三井住友(香港)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省政府港澳事物办公室开展粤港和粤澳青年暑期实习计划,由大湾区银行保险机构向港澳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合作。
四是为民生添助力,跨境服务便民生活。积极鼓励银行机构优化大湾区民生金融服务。推动形式多样的便民金融服务产品,如多家银行机构推出粤港电子支票结算业务,提高粤港支票处理的能力。
(三)聚焦重大项目,支持湾区建设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质,凝聚金融合力,有限保障基建重大项目融资,夯实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下是银行组团形成融资合力。大型银行利用规模优势,发展头雁效应,运用银团贷款等形式支持融资需求大、投入在历史上都是创造了新的奇迹。
一是组织合理的期限长的重大项目。目前广东已经组成了150个银行贷款,支持大湾区一桥双港三铁四高速等重大互联互通项目超700个,授信金额超过8700亿元,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广深港高铁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是保险资金支持湾区建设。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险资在粤投资规模约9000亿元,对大湾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引导保险企业增强保障实力。保险机构承担重大项目风险保障任务,科学设计保险方案,为重大项目建设及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比如平安产险为大湾区建设打造立体保障网,承包深中通道、珠三角城际广佛环线等重点项目,保额超1000亿元。在历史上都是创造了新的奇迹。
(四)聚焦绿色发展,支持生态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组织构成合理的组织框架,与产业发展协同,打造绿色金融专属的服务体系,搭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建设良好的绿色金融发展的蓝图。比如说我们在支持建设银行(7.410, -0.13, -1.72%)建立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为绿色产品提供专属的金融服务,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有力的探索,为下一步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管理机制与环保政策的协同,建设绿色金融精准的考核体系。国家相继出台了《节能减排信贷指引》、《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指引》,将绿色信贷识别嵌入信贷系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开通绿色审批快速通道。在资本债、贷款规模、利润补贴等方面都给予了灵活的政策支持,聚焦绿色信贷的情况,直接与绩效挂钩。我们的考核体系也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资金渠道与项目建设协同,拓宽绿色金融融资体系。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利用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政策优势,积极地探索“股权+债权”良好的解决方案和融资模式,为环保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五)拓展服务内容,强化“一带一路”支持
一是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的重大项目。广东银行业支持了包括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口建设项目、俄罗斯的航空飞机租赁项目、越南的永新燃煤电厂等重大项目,共170多项,我们为这些“一带一路”项目提供的信贷支持授信总额已超过3200亿元。
二是助推企业走出去。截止到2019年一季度末,广东银行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入在生产贸易领域近1600个借款人,提供表内表外的融资余额1500亿元。2018年全年,中国信保广东省分公司支持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达137亿美元,向企业支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赔款约3500余万美元,帮助企业在海外稳健经营。银行利用涉外法律、海外投资等方面的经验,优化基层服务功能,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大经营建言献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险支持。作为中国信保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每一次都是创造了历史新高。
根据我们前一段工作的情况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改革需要大智慧(7.890, 0.28, 3.68%),发展期盼大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银行保险业主动对接中央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目标所向,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大湾区建设,为全面建成充满活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湾区贡献金融的力量。
第一、我们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帮助境外机构熟悉大湾区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保障市场公平。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使得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充分享有国内待遇,为外资融入大湾区市场、深化合作、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共建金融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合作协同发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联通,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南沙、前海、横琴为节点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第三、丰富支持方式,提升支持外贸水平。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外贸融资交易搭桥铺路。依托自贸区以及自身优势,探索建立跨境业务的综合平台、离岸金融服务平台、总部企业服务平台等多样的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包括贸易融资、内保外贷、跨境账户结算等多元金融发展服务方式,为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健全发展模式提供保险保障。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出口和对外投资等保险风险管理优势,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范围、服务客户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口企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第四、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居民的金融获得感。支持银行机构围绕新兴产业、缺乏传统抵押和质押物品的痛点,我们要精准施策,推出专项的信贷产品,破解新兴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保险机构根据科技型产业的产品特点,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等应用保险等科技专项险种,支持银行向科技企业构建的专门客户尤其是客户的准入和信用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要深入地挖掘企业各方面的金融服务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重点发展科技领域,重点投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引导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加强在生产制造、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下一代的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金融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持系统升级改造等这些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