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帆 深圳报道
华为连续三年“抢”了最多清北学子。
小时候总是烦恼,长大了到底是上清华呢?还是上北大呢?
不管你是不是想多了的那一位,想必总归会好奇,那些考进了清华和北大的学子,从学校走出后,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近5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试图发现他们的一些人生轨迹。
从每年的数据来看,国内升学和出国(境)深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选择签三方就业的比例,两所高校都是仅占大约40%左右。
TOP2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既代表了优秀的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偏好,也很大程度折射出区域竞争格局和行业变迁。而短短5年间,风云变幻。
毕业生在“逃离”北京?
大学一般有个规律:学生在哪里上大学,很大概率会选择留在这个地方工作。
所以,坐拥两大TOP级高校的北京充分享有了高等人才红利,近五年来,清北的毕业生留在北京就业的比例一直最高,但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4年,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类别的毕业生留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中,本科毕业生留在北京就业的比例为30.3%,之后几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对比2016年小幅回升,但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变为17.3%,甚至已经低于广东和上海。
硕士毕业生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也有所降低,但相比较而言,两所高校中,博士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虽然同样有所下降,不过都继续维持在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清华2014年这一数据为56.1%,2018年仍有49.7%;北大2014年这一数据为52.03%,2018年仍有42.44%。
博士生毕业后很多会选择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北京的资源优势明显。其中,2017年,有39位北大毕业生选择了在母校工作。
清华大学2014年毕业生去向图
(从左至右分别为本科、硕士、博士,数据来源:清华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