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一价位不同级别已成常态。对轿车来说,竞争最激烈的就是20万级别。在这个级别上,普通品牌有紧凑+(A+)和中型(B、B+);豪华品牌则有紧凑(A)和中型(B),一共四个细分级别。其中最特殊的就是B+这个级别,代表车型有丰田亚洲龙、别克君越、福特金牛座等……

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与他们售价重叠的车型众多,主销车25万级别,既有普通品牌的B和信仰A+(速腾GLI、思域Si这样的);也有豪华品牌的B(优惠后)。竞争对手多,性价比也都不错,激烈竞争下自然传统的B+级别最先受挤压。
以2月销量为例,合资品牌B级车前15名中,只有一款B+车型——别克君越上榜,当月卖了2592辆,作为对比,普通B级卖得最好的是帕萨特,11509辆;豪华B级卖得最好的是奥迪A4L,10345辆。

为了防止“杠精”说2月有春节不卖车,那我们再来看看1月:依旧只有君越上榜,数字稍微高了点,达到4310辆,相比榜首一票破万甚至到两万左右的车型其实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纠结其他因素已无意义,事实上就是,消费者已经逐渐对B+的概念不认可了。而本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B+级别越来越不受消费者认可的原因。

外部原因:豪华品牌下探和A/B级车纷纷加大,B+没有显著的竞争力
对B+级别来说,市场大环境确实不好,上有豪华品牌下探,下有普通品牌不断进取。一上一下,共同挤压了B+的市场份额。不过,从根上说,还是B+产品们自身的问题。

内部原因:B+集体在产品力上开倒车
说是B+产品自身不思进取其实一点不为过,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普通品牌,都在针对中国市场不断加长、增配、降价。原本定位B+的车型却在产品力上纷纷出现滑坡,加长增配没怎么见,偷工减料倒是不少。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别克君越在换代之前,里里外外的用料称得上顶级,换代之后,用上了模块化平台,动力、操控有进步,但用料的缩水可是看得见的。


再比如,福特金牛座,原本美版的车头造型饱满厚重,车尾富有力量,给人一种强大的气场,非常符合这个级别车型的定位。但引入国内后,强行换用了与蒙迪欧相似的“家族前脸”,二者在外观上基本看不出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