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去年11月横空出世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爆出正式启动。
据了解,上海已经就《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苏浙两省的修改完善意见。同时,上海还商请共同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以组织协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审查和实施,并参与编制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决策。下一步,上海将联合江苏、浙江两省适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共同部署启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
“上海大都市圈”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三个层面之一,另外两个是“长江经济带”和“邻沪地区”;此番《规划》的启动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36年“历程记”
说起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至今已经走过近37个年头,这段期间里,“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
1982年,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当时叫作“上海经济区”,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长江三角洲的9个城市组成。
1988年6月1日,成立6周年的“上海经济区”却突然宣告流产,国家计委撤销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当时的理由是国务院机构改革要裁减一批机构。
1992年,“长三角城市群” 一词横空出世,最初包括上海、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14个地级市,后又分别在1996年纳入泰州,2003年纳入台州,最终以江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的长三角城市群最终得以形成。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全境内的25个地级市,在原有16个城市的基础上,加进了苏北的徐州、淮阴、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浙西南的金华、温州、丽水、衢州。
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在2省1市25城市的基础上去掉了江浙的一些城市,同时将安徽省的8个城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终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盐城、镇江、常州,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金华、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总数为26个地级市。
从“雏形”到最终“成形”,“长三角一体化”足足走过了34个年头;最终,在2018年11月进博会开幕式上,“长三角一体化”完成最后一次升级。开幕式上,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言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耗时36年。
按下“快进键”
回顾2018年,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而言,除了升级外,还按下了“快进键”。
2018年7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下发;计划明确,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与此同时,计划又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具体来看,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交通能源、科创、产业、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12个合作专题,并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
进入2019年后,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消息则出的更为频繁。
1月3日,据知情人士透露,《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很快将正式对外公布,“预计在农历新年前后有望能够发布”。如果确实,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次正式发布发展规划纲要;
同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沪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
1月9日,上海国资委发布称,近日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基金首轮封闭规模超过70亿元,预计可撬动500亿以上的资本;
而昨日启动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更大,毕竟,长三角一体化的雏形就是“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
根据“上海大都市圈”初步规划显示,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
经济上看,以上海为中心,如果加上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6个地级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万亿元,接近长三角城市群GDP的一半,占全国GDP的10%;若缩小范围,以上海为中心,与平湖、嘉善、启东、海门、昆山、太仓、吴江7个毗邻县、市、区一起构成的上海毗邻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毫无疑问,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
概念股有哪些?
此前在改革开放40周年会议上,国家最高领导人曾提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当时市场选择炒作的龙头有科泰电源、上海沪工和天瑞仪器。
另外,根据中信建投梳理了一份长三角主题投资推荐标的,可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