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晓义 郑欣慰 市委报道组 潘枫)岁末年初,翻阅丽水当地朋友圈,发现有人口述了一段60年前在当地建设红旗渠的故事。
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天下闻名,谁曾想在浙江龙泉的屏南镇也有这么一条红旗渠!
这条消息还透露,这条红旗渠不仅登上过上世纪60年代的语文课本,还获得过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签名的大红锦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渠?它修建在哪里?为什么多年来鲜有人问津?它现在还好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2018年12月1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登上海拔
1000多米的高山村
找到两位当年修建红旗渠的80多岁老人
上午9时许,我们从丽水市区出发上高速,一个半小时后来到龙泉市。其实,我们的红旗渠寻访之路才刚刚开始,因为导航显示,距离屏南镇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山路。
汽车从施工中的衢宁铁路高架桥下穿过,途经兰巨乡仙仁村,手机导航便开启了唠叨模式:“弯道行驶,请注意车速。”
这也难怪,屏南镇位于龙泉市南部,境内的乌面尖山峰犹如天然屏障,故名屏南。这地方海拔高,光是海拔800米以上的行政村就有16个。
这一路山高林密,就连手机信号也从4G变成了“无服务”。一路上,我们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直播,但进山后信号中断。打开汽车收音机,还好有信号,耳畔立即传来习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
临近中午12时,我们终于抵达屏南镇镇政府所在的坪田李村。掏出手机一看,海拔1050米。
见着村主任李啟基,我们迫不及待地跟着他深一脚浅一脚钻进大山深处,扒开一处茅草,走近一条沟壑,他告诉我们说:“脚下就是红旗渠。”
我们环顾四下,顿时傻眼了。因为眼前所见,跟心中想象的壮美工程相去太远,不如说是一条土沟。
村主任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失望,说:“荒了这么多年,有些地方看不出来当年的样子了;不过,有些地方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的痕迹,还在山里面。”
可脚下哪有路?扒开半人多高的茅草,上山的路不是坡就是坎,一不小心我们就被纵横的枝枝杈杈勾住了衣服。看样子,我们距离红旗渠,还差一身爬山的行头。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再上山,先回村寻访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老人,听听当年的故事。
岁月神偷,当初参加工程建设的老人们陆续离世,据说如今只剩下两人。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我们找到了正在晒太阳的89岁村民李承康,就地拉来几条长凳,和老人家聊了起来。
当年,他是坪田李村第八生产队队长,隶属于当时的公社——南一社。“那会儿,我们天刚亮就起床,7点出工,下午5点下山回家。从家里到修渠的工地,远的地方要走上两个钟头的山路。”他说,渴了,喝一口山泉水。中午饭点,有的人会拿出番薯丝拌饭,有的人家里条件差些,中午就不吃了。
我们又找到当年修渠的另一位老人——86岁的村民叶赐长。他印象很深的是1957年,屏南冰雪很厚,可为了早点完工,他们日夜赶工,下雨下雪也不停工。
聊着天,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山里气温骤降。下午爬山的那会儿,我们热得脱了棉袄,现在却要把棉袄扣得紧紧的。
入夜,气温逼近零摄氏度,我们住在一家名为“1929休闲避暑山庄”的旅店,冷得直哆嗦,只得把电热毯和空调都开足了。可在当年,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公社还要召集生产队长开会,讨论第二天的工程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