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开发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多年来,开发区也已经成长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顶梁柱”。8月31日,浙江将召开全省开发区工作会议,近日,涌金君也拿到了一份新鲜出炉的《2017年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为大家盘一盘浙江开发区的“家底”。
开发区迎来“二次创业”
作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开发区的GDP增长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合同外资增幅、进出口增幅等数值也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然而从全国层面看,经过高速发展后,全国已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余家,仅浙江就有21家,有专家指出,现阶段,国家及产业园区正面临优惠政策作用弱化、土地空间制约发展、管理体制不统一等问题。
“产业园区的竞争发展战略不应该盲目地追求‘最好’,而是‘与众不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施涵曾对媒体表示,园区的定位不能急功近利,要错位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针对各类开发区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制约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开发区改革。
随后,各地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从偏重企业集聚到注重产业升级;从“拣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引资到着眼高端产业定位的选商引资;从一般加工制造到创新智造;从忽视节能环保到重视绿色生态;从早期偏重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的硬环境,到注重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配套、园区文化建设、生活服务等软实力……
今年初,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优化开发区建设促进开发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提出探索赋予国家级开发区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等管理权限,浙江开发区加速迈入转型升级时代。
盘点浙江开发区“家底”
国家级开发区、国际产业合作园、海关特殊监管区……这么多称谓是不是有些摸不着头脑,涌金君这就为大家描绘一下浙江众多开发区群像。
数量
2017年,浙江新整合设立舟山航空产业园、台州头门港、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等3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舟山港综保区衢山分区二期、航空产业园分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通过验收。截至2017年末,浙江已拥有2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5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浙台经贸合作区、19个国际产业合作园。
规模
看利用外资,开发区引进的优质外资项目占全省7成以上,高质量外资加速集聚。2017年,全省开发区招引世界 500 强投资项目 30 个,也就是说,浙江每引进1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就有约8家落在开发区。
看对外贸易,2017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48.9%,进出口和出口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速 0.3 和 2.3 个百分点。
看产业发展,去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 64.2%,有16家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看有效投资,去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42.1 %,其中制造业投资更占全省7成。
排名
今年5月,商务部完成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对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全面“体检”,发布了综合前30名和部分单项前10名经济开区名单。
在这综合排名“30强”中,东部地区有21家,中部地区6家,西部地区3家,既有40年来一直锐意改革、引领开放的“老字号”国家级经开区,也有近年来刚刚跻身“国家队”行列的后起之秀,其中,浙江有3家——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13位,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17位,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行政效能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18位,在产业集聚、行政效能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含金量
2017 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已开发面积土地亩均税收 10.5 万元,比去年提高 1.2万元每亩;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 102.6 万元,同比提高1 万元每亩;工业劳动生产率 23.2 万元/人,同比提高 0.5万元每人;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55%;清洁生产率达到 1.8 %。
短板
当然,浙江开发区也存在层次不齐的现象,一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益不如人意,比如浙江有 4 家开发区亩均税收低于 5 万元,有 5 家开发区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于 10 万元每人。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研发投入不足,有 3 家开发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低于 1.0%。
各地市开发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地区开发区指标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杭州、宁波地区的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绍兴地区的亩均税收,衢州、丽水、舟山等地等地区开经济开发区的亩均效益。
浙江开发区改革“新招”
招式一:国际化
有专家分析,我国开发区大致经历了雏形阶段、单一经济区功能、城市新区功能以及接轨国际贸易四个阶段。在第四阶段,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理想状态,是吸引企业的价值链高端部分。
毋庸置疑,开发区的发展方式需要从区域化转向国际化,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及市场的竞争,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大力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启动开发区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试点,正是浙江开发区迈向国际化的“新招”。
2017年,浙江新认定中以(余杭)产业合作园、浙江中捷(宁波)产业合作园、浙江中美(湖州)产业合作园和浙江中韩(吴兴)产业合作园等4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启动创建杭州、余杭、嘉兴、嘉善、柯桥、浦江等6个开发区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试点,与国际产业合作园一起成为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以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为例,开园不到两年,已经签约入驻喜力酿酒、洋汉机械、乐雷光电、慧士通医疗、捷伸电子等5个项目,通过中荷园及中荷园驻荷兰办事处,还有多个项目正积极准备入驻。通过新平台的建设,以荷兰为主的欧美人才和产业资本迅速集聚。
招式二:强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轮开发区改革中,国务院也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要求。
截至 2017 年底,全省经济开发区累计引用国千、省千、院士、外国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516人次,同比增长22.1%;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82亿元,同比增长12.8%;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1.55%;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4771 家,占全省的 41.7%;企业新获发明专利授权 11694 项,同比增长 11.5%。。
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在开发区实现转化;建设省药学会创新驿站,整合人才、产业和资源等优势,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型研发机构,今年以来,新增各级研发中心87家,其中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创新资源持续集聚。
招式三:优环境
“最多跑一次”可以说是浙江开发区的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和金字招牌。当前,全省开发区正在全面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充分赋予开发区投资管理权限,理顺开发区财税管理体制。
除了政务服务,浙江各开发区更积极探索开展金融服务等多重服务。例如,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开拓多种融资模式,力争全年授信 100亿元,为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要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