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加拿大籍华人专家、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于立平,从青岛市人社局领到了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于立平也成为首个在山东评上职称的外籍人才。“真没有想到能够评上国内的职称,这张证书不仅是对我技术水平的认可和鼓励,也让我充分感受到山东职称制度越来越灵活开放,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了。”于立平说。
在于立平参加职称评审前,曾有两道“玻璃门”横亘在像他一样的外籍人才面前,其中第一道就是港澳台和外籍专业技术人才不允许在国内参加职称评审的规定。
近年来,国家层面启动职称制度改革。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2017年,青岛市先行一步,进一步拓宽职称评审范围,畅通申报渠道,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体制内外等限制,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台、外籍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全部纳入评审范围,让许多像于立平一样原来在“范围外、体制外”的人才获得了认可,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外籍人才要获得职称,还有第二道“玻璃门”:国内职称和国际职称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对从海外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内参评职称,需要从头开始逐级晋升,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现状不相适应。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指导下,青岛市人社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将外籍人才的海外工作经历、学术和专业技术贡献作为重要的评审依据,不受国内任职和年限限制,根据参评人的业绩、能力、水平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于立平因其在MEMS、物联网等领域的突出业绩,符合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条件,最终 “一步到位”直接评上了高级职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拘一格“评”人才,让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待遇,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专业技术人才基础。”青岛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李桂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