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长江从青藏高原蜿蜒而下、奔流向东,宛如一条长龙;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地区,正位于这条巨龙的“龙尾”处。
这条“龙尾”,恰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三省一市长三角面积占全国不到1/26,常住人口占全国约1/6,经济总量占全国约1/4。
对于长三角的目标定位,共识已经形成: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能级提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具有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目前,公认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正致力成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回顾世界发展史,打造城市群推进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从已经形成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历程看,当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以往单个城市发展的模式逐渐改变,城市之间日益趋于抱团发展、集聚发展。世界银行报告透露,在美国,2.43亿人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城市群,成为世界生产率最高的城市区域。可以说,城市群是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
国际竞争也同样越来越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在全球要素分工的新阶段,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争相汇聚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而城市群成为世界各国提升要素集聚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杀技”。美国2050发展战略就提出,以10个或10个以上的巨型城市区域高水平发展,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流向美国,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确保国际竞争的霸主地位。
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今年1月12日,在苏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按照“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要求,促进长三角城镇体系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智库专家相信,借力禀赋资源,借势战略资源,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一个聚合度更高的发展单元,完全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集聚利用高端要素,促进区域发展能级和水平整体跃升,让长三角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规划先行,引领一体化“蹄疾步稳”
上海崇明东平-江苏海永-江苏启隆城镇圈规划已形成最终成果,并致函南通市政府、崇明区政府商请联合批准;上海嘉定安亭-上海青浦白鹤-江苏花桥、上海金山枫泾-上海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城镇圈规划正在开展规划编制,已形成初步成果。
在5月24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案专题会上,上海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上述消息。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一开始便注重了规划的引领。除了中央的总体规划,不同层次间还有多重规划。比如,邻沪城市南通专门制定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在其它相邻城市之间,也有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规划。
随着规划一步步落地,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都市圈发展带来的红利。已延伸至江苏昆山花桥站的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上海地铁11号线,正是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生动例证。从“此消彼长”到“美美与共”,长三角正在实践中作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