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5月16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国崛起,耕海探洋,装备先行。在面向海洋的新一轮竞争中,山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海洋装备国产化,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经略海洋的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关键的共性技术,甚至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上面进行自主研发,从而支撑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闪电君特此为您梳理盘点那些咱“山东造”的耕海探洋“神器”:
神器一:
海洋油气开采“利器”——动态脐带缆
据山东新闻联播报道,这根脐带缆被誉为海洋深水油气开发不可或缺的“生命线”。然而,制造这项产品的技术因难度大、要求高,一直以来都被欧美国家垄断。突破限制,唯有掌握核心技术。
2012年,研发团队决定自主设计动态脐带缆,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团队12人,历时2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金属、非金属材料的筛选、电力和通信单元的测试、结构的验证等上百次的验证试验,完成试验样品4个,总计电缆长度超过1.5公里。
目前,青岛汉缆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脐带缆已能够媲美欧美国家产品,可以承受水深1500米、压力1万磅/平方英寸的环境,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动态脐带缆中最顶尖水平。实现了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配套,可以逐步由浅海走向深海,扩大中国在南海领域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相关资源的开采力度。
神器二:
莱州湾明波海洋牧场——大型生态围网
多家媒体曾报道过莱州湾明波海洋牧场,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平台四周由固定在海底的172根26米高的钢柱组成,能抗12级台风,容纳16万方水体,相当于120多个标准游泳池,每年可以养殖4500多吨海水鱼。
推动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山东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生态方和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示范,对每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给予2500万资金扶持,深远海大型智能装备补贴1000万。为了降低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科研团队决定建立鱼藻共生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在围网不同层次养不同的鱼,同时养殖贝类、藻类吸收残饵、粪便等富营养物质。这个大围网设置了八个功能平台,能实现自动投饵、生物量估算等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同时还为休闲垂钓等旅游产业发展留出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