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泰安宁阳5月4日讯 位于宁阳县东北部文庙街道办事处的吴村,因地处压煤塌陷区,老百姓种地难,很多村民的土地甚至都荒废了。村民吴海航的地就在这片塌陷区,以前,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告诉记者:“矿区塌陷吧,这种地从中间凹下去了,两头高,你从这头浇水吧,那头上不去水了,就是没办法。”
吴海航今年48岁了,从去年开始,他终于不用再为浇水这个难题发愁了。2012年,吴海航的4亩土地和其他村民的土地一起被流转,建成了圣地农庄,目前,农庄内已经全部实现喷灌覆盖。
那么村民的土地流转后为何要建成农庄,建成农庄后又如何保障流转土地村民的权益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吴村的村支部书记李万海:“我们这个地方地处采煤区,村民种地比较困难,百十块钱浇这一水浇不到头。还有一个事,靠近城区,有的去打工去了,不愿种地了,我们这边的地都要荒了。我干了支部书记以后,和村里的两委商量,我琢磨着这个事儿该怎么办?后来跟两委、跟村民代表去商量,决定实行土地流转。下一步能够有玩的地方也能有更高收益的地方,把采煤区把荒地变成宝才能,老百姓才能得到收益,也不至于这个地去荒废了。”
因为地处压煤塌陷区,如今,在农庄内,还可以见到因为采煤所造成的塌陷痕迹。为了改变现状,2012年,李万海和村两委商量以后,经村民同意,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了深翻重整,建起了占地1080亩的圣地农庄。

圣地农庄内建有240个温室大棚,种植着西红柿、韭菜、草莓等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引进苹果树、桃树、梨树5万余棵。2012年4月份农庄开始建设,2014年实现收入360万元,2017年农庄增收至520万元。吴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农庄实现了盈利,村民便可以享受分红。李万海告诉记者:“老百姓的地是合作社入股的,入股的地是(给村民)1300块钱一亩。然后给他们点分红,一亩地给200块钱分红。还有我们现在够60岁的村民,每月额外发200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