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随着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开启,作为无人机龙头企业,大疆创新的估值很可能超过200亿美元。高估值的背后是超高增速的业绩支撑,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大疆的营收与利润分别达到了175.7亿元与43亿元。此时,距离大疆推出第一代无人机产品也仅仅过去五年。
这家公司如何从做飞控等零部件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成为行业标杆,这个问题我们也很好奇。于是采访了2013年就投资大疆创新的远瞻资本,从投资人的视角还原了当时的大疆、无人机行业以及创投环境。
以下内容依据36氪对远瞻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喆口述整理而成。
2013年大疆融资也不开放尽调
远瞻资本是在2012年接触大疆的,正如每个投资机构要做的一样,也对大疆进行了蛮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但当时的大疆和今天一样骄傲,当时并不对外开放内部尽职调查,而且是以相当于前一年利润的150倍的估值进行融资。因此,远瞻主要从外部尽调,如调查查看各种论坛、了解全球范围内消费者的体验和观点,和国外的经销商及大疆的同类竞品沟通。
远瞻认为当时大疆有三个点特别突出。首先,产品体验极佳并且路线图特别清晰。当时大疆的产品是相关论坛玩家最为推崇的,虽然也有瑕疵,但改进极快,远胜同类产品。
虽然当时大疆只是一个提供飞控等零部件的部件供应商,并没有推出整机产品,但创始人汪滔对产品规划的非常清楚——做消费级的无人机,用高低端产品逐步占领整个潜在的航拍飞行器市场, 杀手级应用是航拍摄影摄像。大疆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做航拍的公司。
但真正让远瞻下定决心投资大疆的并非大疆的飞控等产品,而是大疆创造的防抖云台。飞控不是大疆首创,但主动三维防抖云台的的确确是大疆的发明。2012年,大疆在德国纽伦堡 toy fair 展会上正式发布了第一款三轴防抖动云台Z15,这是世界首款无刷直驱陀螺稳定增稳云台,也是全球首个民用高精度稳定云台。以前的航拍活动必须租用直升机和拍手登机航拍,回来以后还要用软件矫正素材抖动才能商用。而大疆云台配合自家的专业级别飞行器,不但不需要直升机,只用一个飞手就可以兼顾飞行和航拍,并且素材完成后无需软件处理就可以直接商用。这样一举把航拍摄影的门槛从数十万美元降低到万美元以内,引爆了市场。
远瞻认为,飞行器加上云台,使得航拍真正可能普及,也让不大了解飞行的小白用户能拍出专业级别的影像,这就是革命性的创新,必须要投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