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淮晨报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2月11日,《合肥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合肥市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争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产业
力争“十三五”建成40家智能工厂
在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方面,合肥市将加快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40家智能工厂、400个数字化车间、4000条数字化生产线。《方案》强调,今后,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
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7%和46%以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城市“无煤区”范围,提高电能在居民生活、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以上,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18%,电气化水平达到24%。
建筑
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转向区域示范
今后,合肥市还将逐步提高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0年起,建立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开展既有民用建筑基本信息调查,并制定节能与绿色化改造计划。
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应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转向区域示范。
同时,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在党政机关办公和业务用房、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新建建筑,率先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
到2020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0%。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节能改造工程试点。
交通
新建停车场预留充电设施不低于20%
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如今,这些绿色的出行方式,在合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今后,合肥市还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促进低碳出行。
同时,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全面推进货运车型、内河船型标准化,优先发展并推广应用环保、高效、低耗的新能源车船,重点提高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的比例,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方案》明确,将加快推进机场廊桥接电工程,减少飞机等候期间燃油消耗,构建绿色机场。为引领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应用,今后,合肥市新建停车场和既有停车场,要规划建设配备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比例不低于20%。
治水
2020年巢湖东半湖水质达Ⅳ类标准
多年来,合肥市一直在下大力气治水,而且成效明显。今后,合肥市还将控制重点流域排放,深入实施水体达标方案,全面截流生活污水,治理调蓄初期雨水,多元补充河道生态需水,建设重污染入湖河流河口湿地,保障入湖水质。
汇入巢湖的河流实施总氮排放控制,到2020年,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巢湖东半湖水质达Ⅳ类标准,西半湖水质达Ⅴ类标准,湖体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好转。
今年底,合肥市将完成无证港口取缔工作和港口码头扬尘污染防治任务,新建港口、码头要同步配套建设使用岸电系统,配备绿色环保装载、运输工具。另外,推广应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018年底前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实现港口绿色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