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德州12月10日讯(记者 刘向阳 韩强)前不久,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发布,宁津县崔杨村位列其中。一个偏远的鲁西北小村庄,什么样的发展状况,使它远近闻名,入选全国文明村?走进崔杨村,你会发现,让它声名远播的不工业、不是现代化的农业,而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以及依此衍生的旅游业。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村级美术馆,全省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崔杨原本是鲁西北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它位于宁津县城东,属于柴胡店镇,人口不足700,耕地只有1250亩。能有今天骄人的成绩,源于村里有个好带头人——村支书任廷水,他敢闯能干,33年来带领崔杨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任廷水搞起工艺毯生产加工,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逐步发展到工艺毯、调料、太阳能热水器、阻燃剂等多个项目,很多产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本世纪初,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整个村子活跃起来,农资、百货、五金、土特产、餐饮等商贸服务业遍地开花。
市场大潮,有涨有落。2008年前后,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崔杨村的企业生产经营陷入重重困难,举步维艰。任廷水瘦了一圈,他开始思考产业如何转型。
这时,任廷水的思路仍未离开传统工业。化工赚钱,他把经营的重心转移到了化工产业上。生产硝化棉、纤维素......,工厂由小到大,工人最多时候过千人。带动辐射的作用,崔杨村周围,先后办起了多家配套的化工小企业。
很快,污染问题显现。迫于环保压力,2013年到2014年,崔杨村所有的化工厂相继停产。
转型,一定彻底。这次任廷水下定了决心。转向何方?崔杨村如何能走上一条稳定持久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身为德州市人大代表的任廷水在中央的大政方针中,开始探索崔杨村新的发展道路。
抗战初期,崔杨村一带曾是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活动的中心,肖华司令员、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经常在此居住活动。当时为支持抗战,崔杨村组织起四盘铁匠炉,为八路军游击队打造大刀,崔杨村民踊跃参军,后来有17名烈士为国捐躯。

历史就是财富。红色旅游,崔杨村科学规划、着眼长远,怀着对革命精神崇敬和传承,开始了对那段抗战历史深入挖掘。抗日战争纪念馆很快建了起来,2015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藏500多件抗战文物和图片,是全省最大的村级纪念馆。在旅游的推动下,抗日名将肖华旧居、婚房、指挥部遗址也陆续被修缮,对外开放。
绿色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唱戏顺应潮流、迎合民意。不断的探究中,崔杨村坚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道路。

思路清晰,说干就干。在任廷水的带领下,村南建设了苗木花卉基地、采摘园、垂钓园,村里大搞绿化改善环境;充分利用原来的旧厂房、旧仓库,改造成展厅、画室、工作室、美术馆,以及餐厅,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他们几乎跑遍全国,邀请书画艺术家来当地写生创作,搞艺术交流,置换收藏名家作品。

崔杨美术馆2016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有油画、国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几千幅,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村级美术馆。美术馆先后与北京宋庄画家村、国中美术馆等知名艺术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开馆至今,已举办各类书画展览40多场次,累计参观者近10万人次。吸引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在此常住,几百名书画家来此写生创作。目前,崔杨文化村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旅游3A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