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首页 > 信息资讯 > 长三角在线CSJonline.cn> 浏览正文


昔日杏花楼今何在?(图)


 
2017-12-3 12:52:39

  中国江西网讯 南昌历史上的杏花楼是明代宰相张位的别业,也是南昌比较有名的历史名胜古迹。而关于杏花楼,也有多种史料记载。据《南昌地名志》载:“杏花楼,又名水观音亭。在建德观街东端,南湖湖心。”清道光26年《南昌县志·古迹》却记载了“杏花楼”的具体位置在杏花村。

    那么,史实上的南昌杏花楼,究竟在今天的哪里呢?

明万历《南昌府志·府治图》

清康熙十九年《新建县志·东湖图》

    史载杏花楼在杏花村中

    据南昌著名学者邵百鸣教授考证,关于杏花楼的记载,还不得不提明末清初陈宏绪的《江城名迹》。据载,“杏花楼,在东湖傍,相国张文端公位别业。长堤蜿蟺,垂柳毵毵覆之楼,孤峙于水中央,四面苍波翠影环抱,寂无左右邻居。万历末予与彦会十一人结社其处。”

    张文端即张位(1538年~1605年),字明成,号洪阳,江西南昌新建县联圩乡下首张村人,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史称“张新建”,他在南昌居住多年,据乾隆十六年《南昌县志》载,其墓在“永和门外”。

    《江城名迹》关于“杏花楼”的记载多被清代地方志所引用,虽然这段记载说明了三点:一是“杏花楼”是张位的住宅,二是其位置在“东湖旁”,三是其“孤峙于水中央”,但其具体位置并不明确。然而,清康熙十九年《新建县志·东湖图》则明确标明了“杏花楼”就在“杏花村”的位置上。清道光26年《南昌县志·古迹》也记载了“杏花楼”的具体位置在杏花村,其载:“杏花村,在东湖旁,去百花洲半里许,明相国张文端位尝构别业,其间有杏花楼。”

    清雍正十九年谢旻《江西通志·山川·桃花岭》也载:“桃花岭在府城西北五十里,隶新建桃花乡。明张文端位有诗:‘家住杏花村,身寄桃花岭’。后少宰熊文举得之。有记云:‘桃花岭在西山,四面如桃花,不与众山连属,最为秀倩,今属新建,裘氏种松万株,郁然增胜。’”

    邵百鸣教授认为,以上两条史料可以说明张位的住宅在城内杏花村中的杏花楼,他经常去城外桃花岭游玩。

    杏花村在今钟鼓楼巷以南

    那么,“杏花村”的位置又在哪呢?经过查证,明万历《南昌府志·府治图》和清乾隆十六年《南昌县志·府志图》都清楚地标明了“杏花村”的位置,在当时的洪恩桥(今中山路百花洲横街)以北、钟鼓楼(今钟鼓楼巷)以南一带,大致在如今的毛家园、火神庙路一带。

    “张位是明万历《南昌府志》的作序人,其可靠性不容置疑。”邵百鸣教授说,据此,大致可以判断,明清时期“杏花楼”的位置,并不在如今的建德观街东端原“水观音亭”处,而是位于如今的百花洲路以西,毛家园、火神庙路一带某处。观音亭在钟鼓楼以北,杏花楼在钟鼓楼以南,两地相差约半里路。

    同时,许多与张位交往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有关杏花楼的诗,其中一些诗句也可印证杏花楼的位置就在百花洲附近,如明代诗人蒋士铨《杏花楼宴答张师相》二首:“仙人近住杏花楼,篱门相对百花洲。端居色色春来好,高卧时时云出游。洞户雨迴苍翠晓,明湖风切管弦流。欢深向夕临兰兴,何限烟波倚钓舟。”“紫禁初归鬓未华,五云楼阁是仙家。湖光欲泻窗棂入,磴道全依草树斜。风物差池疑凤岭,月光清浅问龙沙。白头弟子抛间得,春色年年醉杏花。”还有《上巳杏花楼小集》二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国宗侯集胜游;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花枝湖滟渌如红,上巳尊开雨和风。坐对亭皋复将夕,客心销在杏楼中。”

    此外,明代诗人黎元宽的《杏花楼》也很有名:“杏花楼下泛香波,楼上看花净绮罗。堤列锁丝迟马走,村姑斗酒听骊歌。三洲苏圃炎寒共,两相平泉木石多。王谢乌衣能复起,归来旧燕创新窝。”

    杏花楼先于杏花村消失

    据邵百鸣教授介绍,杏花村在明代是南昌东湖旁一个很有名的村落,明代王仲序有“杏花村”诗云:“省垣东去路迂斜,犹有名村是杏花。春水平芜千万顷,暖风沽酒两三家。劝农何事花迎马,送客归时柳带鸦。明日青原遥引望,江城如抱暮云遮。”清代蒋士镛的《东湖竹枝词》也云:“剪绿花朝挂树红,杏花村里雨蒙蒙。家家打豆忙惊蛰,小妇厨前唤炒虫。”

    但是,清代以后,杏花村逐渐湮没了。清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府治图》和乾隆十六年《南昌县志·东湖图》中,连杏花村的地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昌宫、火神庙”。然而,杏花楼的湮没或许比杏花村更早,在清康熙十九年《新建县志·东湖图》中“杏花楼”地名下,清楚注明“今废”,说明当时杏花楼已不存在了。

    杏花村和杏花楼消失,不仅在地图上反映出来,这在清代的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清诗人杜睿(1611年—1687年)的《杏花村访友》就描述了杏花村的衰败:“野夫不识路,逐步问君家。但见新荆棘,曾无古杏花。风传林杪磬,烟起竹问茶。始至幽栖地,行迟日渐斜。”

    另外,清诗人陈允衡(1661年左右,南昌人)的《步自杏花村遵湖堤过钟楼至上蓝寺》更反映了杏花村的凋敝和失落:“荒城迷旧路,湖水激深痕。马走风俱疾,鸟啼日易昏。丰碑表蔬圃,浅苇失烟村。眼底沧桑事,天心不可言,”“祀废频年复,谯高异代经。政闲亲土木,俗改信神灵。野草春还长,湖波夜不停。人踪看渐少,鬼语趁流萤。”

    邵百鸣教授分析认为,杏花村和杏花楼的消失可能源于水患。他告诉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南昌历来为水灾多发地,由于古代南昌居民多沿东湖而居,而古代东湖又无坚固堤岸,故每逢水灾,常导致东湖内涝,湖水漫漶,淹没民居,居民点也随之变化,时建时拆,地名亦新旧更迭,因而东湖沿岸许多人文古迹的位置至今踪迹难觅。

 

编辑:上海在线 shzx.com

+ 相关信息咨讯
·长三角领跑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
·2024赛迪中国百强县榜长三角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
·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
·安徽省宣城市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首破15万亿元,
·长三角“C位”城区“组团”向新 长三角C9联盟联席
·暑期游火爆,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助力浙西、皖
·铜陵义安区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多彩贵州”文旅推广长三角推介会后 长三角游客
·宣绩高铁、南通至宁波高铁、甬舟铁路……来看长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 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