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沙漠”披绿装
——兴国做好水土保持见闻
记者 林 雍
中国江西网讯 深秋季节,记者驱车进入赣南兴国县境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群山叠翠,近看绿树成荫,拂面而过的清风夹着桂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眼前这浓郁的绿色世界,就是20年前被英国水保专家查理斯爵士夫妇说成的“江南沙漠”。
“红色故土”之誉,带给兴国很多荣耀。但在生产生活上,兴国人却因脚下这片红色土壤吃了不少苦头。红土地地表多为紫色页岩等构成的南方红壤,这种地质结构很特别,说它是石,又不坚硬,说它是土,又挖不动。再加上曾经受战争以及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不少“崩岗”现象。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近60%,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三成。水土流失一度成为兴国人的心头大患。
如今,记者来到塘背小流域,站在山冈上眺望,风景已是迥然不同。这里已经成为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群山环绕的塘背小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脸盆”。“脸盆”的中央是造型别致的科技示范园水保科普馆主体建筑,远处山顶上是已经投入使用的气象站。“脸盆”里面,有两口鱼塘可供游人垂钓,周边种满脐橙、枫树、桂花树等,整个示范园全部由游步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观光风景区。
兴国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文章,让荒漠披上绿装,又岂止是一个塘背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有效治理度达100%,林草覆盖率由28.8%上升到82%。2013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为江南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成为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精彩示范。
这些绿色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这一片片绿来自精心保护和科技创新。兴国县再现苏区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30余年的岁月中,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实施人工植树和飞机播种,通过劳力苦干和科学巧干,保持水土,恢复植被,生态环境越发秀美。
注重科技支撑作用,组建了产学研相互协作的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了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五种模式,形成了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在保护治理中,我们不但要挖竹节沟、反向坡,还要在边坡上种草,然后才在沟头种上油茶。这样一来,60毫米以下的雨可以完全留在山上,起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县水保局局长王永禄告诉记者,竹节沟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一片片绿来自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今年47岁的王荣英与弟弟等人一起,从2008年开始在方太乡富坑村承包了1000亩荒山,种植各种水果。“我们包山植树,既保护水土又做绿色产业。我这里现在春摘丑柑、夏采桃子、秋收猕猴桃、冬剪脐橙,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王荣英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新栽种了5000株脐橙,三、四年后挂果,预计一株可以产果50公斤,按市价每公斤6元算,效益非常可观。
在杰村乡,“造血”方法就是通过收益扶植和经营扶植,促进贫困户的财产性增收和分红性增收。这是一套包括股权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在内的利益联结机制。拿油茶基地来说,托管到县里的龙头企业百丈泉公司,全乡452户贫困户以每户2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入股,获得5亩油茶股权,前5年按15%的利率保底分红,5年后按实际产出分成;180户贫困户参与林地流转,每户增收4000元。100余名贫困群众在油茶基地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创新了贫困户的收益模式,扩大了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了他们的经营实力,让生态开发更有动力。
“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富坑村时,王荣英握着记者的手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