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从正在召开的第17届全国追求卓越会上传来喜讯:上海地铁荣获第17届全国质量奖,这也是上海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站在新起点,迎来新挑战。“目前,上海地铁有216公里的在建新线,到2020年将形成超过800公里的地铁网络。面对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地铁网络,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所说的探索,就是让上海地铁发展走在“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轨道上,安全地运营管理好一张“线路多、辐射远、站点密、客流大”的超大网络。
标准化建设贯穿上下
庞大的运营系统,更需要制度化、标准化,为安全筑造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据透露,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地铁构建了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面的分级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网络运营指挥中心、全网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以及优化运营生产指挥体系来提升网络统一指挥与协调联动能力。
在客流管控方面,“多管齐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客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掌握客流动态;制定实施合理的客运组织措施,提升车站集散能力,确保大客流有效管控;推出“1+6”乘客出行服务信息引导系统,通过地铁电视直播、车站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平台,即时告知运营信息,引导乘客“安全乘车、文明出行”,均衡网络客流。
在设施设备方面,公司不断提升装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未来,申通地铁将着手研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车辆等关键设备实施在线监测和移动巡检,引进推广CBTC(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全自动驾驶技术等,全面提高列车安全运行、设施设备维修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积极探索运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推广在线监测、移动巡检、故障远程诊断和排除等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模式,提升科技保安全能力。
隐患就是事故
面对新机遇,迎来新挑战。
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安全质量第一”是其中的重要一条。未来,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上海地铁将继续以“安全标准化”为抓手,以风险管控为导向,建立由“责任落实、分级管控、监督检查、风险评估、隐患整改、设备保障、科技支撑、教育培训、应急处置、奖惩考核”等十个方面构成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管控体系。
对于地铁人来说,隐患就是事故。上海地铁以设备致命风险和运营致命风险的管控为重点,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针对不同安全质量风险实施差异化动态管理,实施“季部署、月讲评、周例会、日交班”的推进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和管控,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地铁同行事故教训,跟踪分析,对照排查,引以为戒,防止类似事故在上海发生。未来,公司将不断优化完善安全事故奖惩机制,建立更严格的安全内控指标,健全警示、责任追究、安全责任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可控平稳。
安全,更需要齐抓共管。未来,上海地铁将继续深入推进“地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和区政府的支持,将地铁保护区、车站“四乱”治理、紧急情况下的大客流应对管理,统一纳入属地牵头管理范畴。
满足乘客多元需求
基于不同的顾客需求,建立以乘客需求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服务管理模式。
上海地铁通过乘客委员会、满意度测评、市民与行业监督热线、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获取顾客诉求,并进行针对性分析,以适应乘客的差异化需求。比如,在运营组织上,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客流特征,制定近500套列车线路运行图,推出多种列车运行方式。针对乘客夜间出行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申通地铁通过提高维修能力、压缩维修时间,已有6条线路开行了周末地铁延长运营服务,让深夜晚归的乘客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在票务服务上,上海地铁推出了“一日票、三日票”等多种票种,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明年上半年,上海地铁将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出“Metro大都会”APP,在全网推广购票“云支付”和手机“刷码进出站”服务。针对特殊顾客需求,上海地铁将开通专用通道,设置无障碍电梯和盲道等设施。
未来,上海地铁将重点研究市区网络加密,提高车站覆盖密度。同时,针对新建项目加快市中心区非开挖建设技术研究与实践,减少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正常运营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此外,进一步推进建设标准完善,提升车站规划设计水平,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地区发展历史和自然主题等元素,打造体现上海特色、上海水平的美丽地铁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