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尤畅 通讯员 张爱国)一个会议5个城市轮流来,一开就是20多年,究竟多重要?11月20月,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嘉兴等浙东五市市长齐聚一堂,共谋新一轮发展大计。
11月20日,浙东经济合作区第二十四次市长联席会议在舟山举行,宁波市市长裘东耀、绍兴市市长马卫光、舟山市市长温暖、台州市副市长张加波、嘉兴市市长胡海峰等出席会议,并围绕“立足海上丝路,聚力湾区经济,共建浙江自贸,同塑开放浙东”主题在会上讲话。
会上,甬绍舟台嘉五市共同签署《浙东五市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交流协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工作报告》《关于外经贸专业组和商贸专业组合并为商务专业组的提案》,听取了交通专业组和新闻媒体联盟的汇报。
会议要求,五市应急办要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合作;商务专业组要认真梳理工作思路,抓好工作开展;新闻媒体联盟要创新传播,继续唱响浙东合作好声音;交通专业组要高处站位,精心谋划,认真做好宁波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会议明确了下阶段合作区的五项主要工作:
一是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牢固树立“开放浙东”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通力协作,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
二是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间互动、交流、学习,促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建设。
三是抢抓“湾区经济”发展机遇。各市找准湾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挖掘潜力,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四是合力推动“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区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努力提高协调服务能力。认真谋划,抓好年度重点工作的推进;积极发挥各专业组的主体作用,开展好专题合作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与院校、政策研究部门的合作,做好课题研究,指导区域合作工作。
据悉,浙东经济合作区成立于1986年,经过30多年的协同推进,无论是经济总量、社会事业,还是城乡面貌、生态环境,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浙东五市以全省31%的面积、4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47.5%的GDP、45.6%的财政收入、63.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54.8%的外贸进出口、48%的实际利用外资。
【浙江新闻+】
什么是“浙东经济合作区”?
据了解,这是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嘉兴五市(一个计划单列市四个地级市),遵循平等互利原则,自愿组合的跨地区、开放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这,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
浙东经济合作区,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中段,是浙江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上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濒东海,南接温州、金华、丽水,西连杭州、湖州,北临苏州、上海,下辖37个县(市)区,陆地面积3.2387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31.13%,大陆架海域面积11.56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810公里,人口约1984.27万人,占浙江省总人口的39.2%。
接下来,再看看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
这其实是浙东经济合作区最高协调机构,脱胎于1986年创建的浙东四地市协作联谊会。1988年,升格为浙东四地市市长、专员联席会议。1994年,改称为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2008年嘉兴市加入浙东经济合作区。
据记者了解,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每年在五市轮流举行。由各市市长率团出席,主要研究和商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针、政策、原则,总结一年来合作区的工作,明确下年度主要工作目标,为区内各行业跨地区合作创造条件,联手统筹整合,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推进经济合作与发展。
据记者所知,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为合作区常设办事机构,于1998年2月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宁波市。
市长联席会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下设若干专业组,随着合作领域的扩大,成立新的专业组。据记者最新了解,市长联席会议现已成立交通、旅游、金融、外经贸、商贸、渔业、工业、科技、公安、港口、环保、发改12个专业组。
浙东经济合作区成立至今,市长联席会议已经召开了23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年至1988年,也就是协作联谊会阶段,或者说是浙东各市合作的萌芽阶段,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联络感情,交流信息,推动部门合作;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浙东各市合作的起步阶段,主要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行物物互换调剂,合作以务虚为主逐步转向务实;
第三阶段始于1994,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全面探索区域在整体工作思路和企业联合方面的突破,合作面不断拓宽,深度不断加大,层次不断提高。
20多年来,浙东五市通过市长联席会议,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合作区以占全省31%的面积,创造了超过50%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总额,浙东都市经济圈雏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