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丹
中国快递业“第一起大规模跨境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11月4日,圆通速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速递”)公告称,子公司圆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国际控股”)与出售各方办理了收购先达国际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达国际”)相关股权的交割手续。
交割完成后,圆通速递通过圆通国际控股持有先达国际61.75%的股份,实现对先达国际的控股。圆通速递方面在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战略并购高度契合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助于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及华人华企聚集的区域建立多式联运转运集散枢纽,布局海外仓储、转运、集散业务,服务进口与出口。
这只是圆通速递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近一年来,从发起成立“全球包裹联盟”,到战略布局“义(乌)新(疆)欧(洲)”班列,到牵头组建上海国际物流商会,再到此次战略并购先达国际,圆通速递国际化战略布局可谓动作频频。
不过,在频繁发力国际化扩张的同时,圆通速递如何确保国内快递业务增速“不掉队”值得关注。据财报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除美股上市公司中通快递尚未公布数据外,圆通速递业绩增速在“三通一达”中排名垫底。
首起大规模跨境并购案
先达国际以空运及海运货运代理为核心业务。目前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公司实体,拥有52个自建站点,业务范围覆盖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航线超过2000条。
对于此次并购,圆通速递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喻渭蛟表示:“圆通速递与先达国际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可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先达国际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林进展亦表示,公司将以香港作为核心枢纽,配合圆通速递的全球发展战略。
物流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赵小敏认为,此次并购,更大的受益者是先达国际,其可利用圆通速递的资源拓展业务,提振业绩。
事实上,先达国际的业绩表现欠佳。其中,2016年由于空运及海运舱位供应过剩,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以及电子商务公司的净额亏损等原因,先达国际总营收同比下跌11.05%至28.79亿港元,净利润更是同比暴跌90.05%至497万港元。
对此,快递业观察人士杨浩峰表示,快递企业自建网点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圆通速递通过收购已在香港建立了全球物流网络的先达国际,可以说是下了一步务实、经济、见效快、风险小、短期内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好棋。
不过,在赵小敏看来,圆通速递的国际化战略能否和先达国际目前的业务布局产生同频共振效益,还要看圆通速递的战略是否清晰。如果用圆通速递现有的模式运营先达国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业绩增速“垫底”
喻渭蛟在多个场合曾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中国快递物流企业走出去,“中国制造”也需要和“中国服务”协同走出去。中国的电商平台要“买全球”“卖全球”需要中国快递企业同步“运全球”“送全球”。
喻渭蛟的想法也体现在圆通速递战略部署上,“国内和国际融合”战略显得尤为突出。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5月,圆通速递宣布正式启动组建全球包裹联盟(GPA),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家快递及相关企业参与其中;9月,圆通速递战略布局“义新欧”班列,计划与华融资产、天盟集团三家携手运营中欧班列。
不过,在国际化拓展大步向前的同时,圆通速递还面临着国内快递业务增长乏力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