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中国的“假日经济”时,不宜只看短期的经济数据,却忽略了看不见的“软影响”。
中国的“十一”长假,正成为“全球黄金周”。有机构近日发布的黄金周出游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出境游客预计超过600万人次,我国游客从近300个海内外城市出发,到达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1155个国内外城市,国家数量从去年的68个增加到了88个,增长近29%。
而与旅游人数创新高对应的,是全世界的商家开始“备战”中国假期——数据显示,境外已有超过2100万商家支持中国游客习惯使用的银联卡,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推出了针对中国人的黄金周旅游消费布局。
在网上流传的游客拍摄的视频里,许多国家的购物门店服务员们已经不满足于“你好”和“谢谢”,甚至在学习说“中秋快乐”。
当出行成为几乎1/3的中国人的黄金周度假选择,中国“假日经济”的巨大影响力,无疑开始辐射至全球。以往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中国制造”,成为全球熟悉的中国标签;如今,奔向全球旅游和买买买的中国人,则在无形中推动着人民币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进程。
19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试行,“黄金周”概念应运而生。但“大堵车”、“人山人海”等糟糕的旅游体验,也让很多人开始反思“假日经济”的存在意义——这被认为是一次提前的集中消费。
但随着“十一”成为“全球黄金周”,我们看到,在中国出入境旅游逆差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更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次集体出海。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源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历年数据比较,不难发现,中国出境游人数的快速上升,也始发于那个时期。从人民币结算发展迅速的区域看,那些人民币接受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我国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如内地跟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英国、中国与澳大利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