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英语名称Shanghai New York University,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55号,地处陆家嘴竹园商贸区的黄金位置。
学校于2012年成立,2013年迎来首届本科生,由美国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著名高等学府联合办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有一座并不起眼的15层建筑,那就是与地处曼哈顿中心的纽约大学遥相呼应的上海纽约大学。这所嵌入上海浦东高楼森林里的大学,已经走过了五年。校园之小,世界之大,两者却因为这座建筑产生了奇妙的联系。首任校长俞立中说,选址于举世闻名的陆家嘴核心地段,是借鉴了纽约大学与曼哈顿金融区合为一体“in and of the city(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理念,希望紧密依托浦东高速发展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事业,建设一所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大学。
融入城市不设围墙
与国内常见的大学不同,上纽大没有围墙,教学和办公都在一栋15层高的大楼内,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由此也获得了“垂直大学”的雅称。校园楼内有50多间大小不一的教室,七成以上的教室只能容纳16至20人,课桌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布局。楼内还有很多自习室和讨论室,且都比较“私密化”,保证了教学不受干扰。整幢大楼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也颇费心思。地下一层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台和桌式足球,二楼设有咖啡馆,七楼是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及多媒体等10多个实验室,八楼开辟了琴房、舞蹈房和艺术工作室。图书馆虽然只有四层楼面的一半,但纽约大学百万余册的电子图书、期刊及数据库,学生和教职人员都可以轻松访问。
地下一层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台和桌式足球。徐程 摄
五湖四海的学子在上海浦东这片创新热土上,真正接触国际大都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地气,继承纽约大学“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传统,从这里出发,实现理想。
从此出发走向世界
目前,世纪大道1555号的这栋楼里,有1200多名学生,共来自67个不同国家,说着34种语言。忙碌上下的电梯里,可以听到师生们用世界各国语言的交谈问候,仿佛置身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夹在陆家嘴金融城茂密的钢筋水泥大厦中间,这所“垂直大学”或许十分袖珍,但又特别的精致和前卫。校内的大部分教室都装有视频会议设备,能与美国、阿联酋等地的纽大本土及海外校园实时互动。
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说:“上海纽约大学非常年轻,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但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对我们感兴趣,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人来参观访问我们这座楼,看看我们在做什么。”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马克·威斯特同学有个响亮的中国名字“魏永辰”,也是首届毕业生中的一员。他说:“大学四年,我以陆家嘴的这栋楼为起点,游历了20个国家后,全世界都是上纽大学生的校园。我先从上海出发去巴黎进行海外学习,之后又到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海外学习中心,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非洲。”
上纽大还请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保罗·罗默,以及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燕乐存等大咖,为上海本地的学术机构、产业界、投资界和教育界创造了与国际知名专家直面对话的机会。
俞立中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极之一,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浦东陆家嘴又是在成长中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因此,上纽大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了解中国、建立世界与中国纽带的理想平台。在浦东一栋楼的校园里,学生们能直接感受到都市发展的活力和魅力。这样的区域环境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业、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课程广博不怕犯错
图书馆虽然只有四层楼面的一半,但纽约大学百万余册的电子图书、期刊及数据库,学生和教职人员都可以轻松访问。徐程 摄
在中国,在上海,早已高校林立,其中也不乏国际知名的学府,但为什么短短五年时间,上纽大就能使世界各地学子近悦远来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逐渐还原了学校的种种“秘籍”。
通常,“师生比”是考量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一大指标。目前,国内平均师生比在1:16左右,而上纽大随学生规模增长配比教师,师生比确定为“1:7”,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校方承诺,以与纽约大学相同或更高的标准面向全球招聘师资。在师资构成上,上纽大全球招聘的专任教师将达40%,与母体大学纽约大学和华东师大联合聘用的教师占40%,来自国内外其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占20%。
上纽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院系划分。一些学科保留了传统设置,而互动媒体艺术这类新专业,则打通并融合了多个传统学科。例如,给大一新生开设的《全球视角下的社会》,是一门必修通识课。这门课从多文化角度探讨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思想史,由雷蒙一手设计并曾亲自授课。这门被上纽大学生称为“最具挑战”的课,强调两件事:一是读经典书,知天下事,体现博雅教育的精神;二是海量阅读、批判思考、独立研究和探索,理解世界的关键概念,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学年里,学生要读完近50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名家精华篇章。而且,学校在教学中一直强调主动学习,学生不再被动地从老师那里吸收知识,而被鼓励要形成原创的观点,然后不断地验证。
雷蒙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打造一个从不犯错误的学生,因为一个从不犯错的人也不太可能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准确地进行分析的人。”
上海纽约大学俨然成了上海国际教育的一座地标。展望新校园的未来,俞立中说,中国并不缺大学,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的今天,也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高等学历人才培养的趋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弊端,中外合作办学将在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探索作用。
国际教育新兴地标
现在,位于大楼八层的两间大工作室,几乎成了纽约大学在全球的“地标性”场所。这里承载着上纽大的热门专业——“互动媒体艺术(IMA)”。这个专业是建立在纽约大学蒂诗艺术学院的王牌专业——“互动通信”专业的基础上,由上纽大开发首创的。这个专业培养学生将算法思维和创意设计相结合的能力。学生用3D打印、激光切割、虚拟现实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个人的艺术创意通过技术方法进行实现,运用创新、严谨,而又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鼓舞并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连纽约本部的很多课程都在参考IMA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正是这样的“国际教育地标”身份,上纽大的招生一年比一年更有吸引力。四年前来到上海,看似一个冒险的决定,却改变了麦斯米兰·赖夫的人生轨迹。这位2017届的学生,从一名出色的壁球运动员,成长为志向满满的年轻创业者。他学的是商业与金融专业,打算将共享单车首先引入纽约大学校园。四年里,他修了好几门商业类课程,正是打好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才使得他有信心追逐自己的创业梦。
中文名字叫史静哲的荷兰女生说,当初她是带上行李箱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之情飞向上纽大的。如今,她称自己已是一名骄傲的文化探索者,曾在安徽体验农家生活,食过鳖,饮过白酒。“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我都希望延续自己与中国的联系,学习中国文化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史静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