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熊芳雨、通讯员宋乐9月25日报道:最近网络流传一篇10万+热文《外卖,毁掉了我们的下一代》。让我们正视外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了外卖所带来的其他问题,如加剧社会疏离感。
外卖让更多市民不愿意外出就餐
美国社会学博士士丹利曾撰文展现人际交往的隔离现象与之前相比的快速加剧趋势。学者桑德斯这样阐释城市隔离:“居住在城市高密度建筑中的居民或者工人察觉不到这座建筑及其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据饿了么2017年8月份的外卖数据分析,上海平均每5个老百姓中就有3个以上订过外卖,每3个订过外卖的老百姓中有1个是外卖平台忠实用户。上海作为全国超大城市,有着广阔的外卖市场,2016年产生的“订单王”就来自上海,火爆的外卖行业让更多人不愿意外出就餐。
试想一下你的“叫外卖”生活。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在你的写字楼里,通过叫外卖送餐,你可以全天不离开你所在的区域(“上楼服务”甚至可以让你寸步不离)。如果你所在区域幸运地带有室内健身房或娱乐室,那每个人完全可以实现长期呆在这个地方,就好比把人和人隔离开来。
上海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多数被访者认为生活节奏加快改变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住房结构的改变、传统邻里观念的淡化也是原因。此外科技发展给人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造成来人际关系的疏远、调查发现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网络来与人沟通,如今的家庭聚会中,“低头族”们各玩各的手机、平板而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
市民与城市的互动变少
观察一下上海这座城市,你会发现你所在的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不需要市民身体的参与。对于叫外卖和逛网上超市的你,不再需要实体的饭店、超市、书店、化妆品店和服装店。你的身体无需出现在从家到饭店、超市、书店、化妆品店和服装店的路上。
哲学家福柯在名著《规训与惩罚》中提到,根据17世纪末颁布的一道命令,当一个城市出现瘟疫时,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实行严格的空间隔离”。这包括“肉、鱼和草药将用滑轮和篮子送进各家”。
外卖类APP近期发布中国外卖大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亿,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外卖就餐成为常规方式。在现代隔离社会,送餐快递员取代了17世纪把食物和用品送到隔离家庭的政府职员。然而相比当年依靠国家、行政权力的隔离,今天的隔离依靠一个你看不见的力量变成了常态化,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今天在大城市里来来往往的,只剩下如同隔离时期为居民运送一日三餐的“快递员”。城市的大多数空间已经和市民不发生关联。
据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末,上海地区汽车保有量为320万辆。当汽车发明时,由于人们能够为了流动的自由而将自己隔离在一辆私家车中,因而在车里的人看来,周围的环境除了能够让他们到达流动的终点之外,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今天,外卖和快递的助推下,人本身跟周围城市空间的互动,被更进一步的削弱。
上海的地标南京路、外滩和陆家嘴就已经越来越脱离人们日常生活。几十年之前上海市民谈恋爱最爱去外滩,到了晚上那里清一色的情侣。而现在它们已不属于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市民更多的是在封闭建筑物里工作、叫外卖、娱乐和休息;夜晚又在密闭的交通工具里被系统而高效地载运至家中。这些占地巨大的区域更多带有旅游和商业属性,但即便是对游客,它们也仅仅是匆匆过往之地,无需停留。
大型的商业化机构让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被迫向角落及外围边缘地区置换。而网购、网上支付与快递又切断了人们身体与城市的联系。今天我们街边出现miniKTV以及“空巢青年”等热词的兴起,也是“城市隔离”这一社会现像的另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