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被上海女作家朱惜珍喻为飘散着法国风情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风貌区,总面积约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在这块堪称上海城市文脉发源地和承载区的地方,在传承文化文脉和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如何让那些住在老宅子里的居民更适宜地生活,始终是保护整治的一大难点。对此,徐汇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微改造,保护历史风貌和改善民生两手都不放松。
曾经走过不少弯路
徐汇区房管局局长茹国明介绍,在管理机制方面,徐汇成立了衡复风貌区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组和管理执法组,可谓集各部门之合力,从机制上保证了工作的高效率。
从2013年开始,徐汇就对风貌区的居住类直管公房进行了全项目修缮,到明年底基本可完成一个轮次的大修,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风貌区的一大特点是居住场所、居民数量众多,这给如何保护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以往走了不少的弯路,在改善过程中为居民在壁橱下设置下水道或者将厨房空间进行隔断,现在我们发现这其实也破坏了历史建筑的原有结构。”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姜江介绍道。邻里汇成休闲好去处
“一般来说,风貌区内的居民生活普遍存在公共配套不完善、违章建筑和杂物随意堆放、成片街坊需要修缮等问题,这些也是我们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姜江告诉劳动报记者。
风貌区内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由此带来适老的公共服务空间短缺和社区活力不足等问题,增加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解决策略是从建立邻里汇入手。邻里汇不仅仅是汇集养老、康复、助餐、助浴和社区生活服务等功能的场所,更是社区居民休闲的汇聚地,可以让各年龄阶层的居民都能走出家门。
在永嘉路岳阳路路口的天平街道邻里汇,劳动报记者看到,原来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4层简易工房修缮后,一层拟用于天平街道慰老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级,改善街道养老、慰老环境;二至四层拟用于公租房,改善居住环境,惠民利民。同时,沿永嘉路一侧还建成了一个约12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
类似这样的改善共涉及风貌区内211个小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既改善民生、又与风貌区整体环境融合的成功案例。”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王林对此评价道。
欧式小花园再现生机
风貌区保护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约2/3居住类历史建筑系多户拆套使用,厨卫合用,走道堆物普遍,不仅安全隐患严重,更是恶性循环加剧了房屋的老化和损坏。
对症下药的是小区综合治理。安福路255号,是具有浓郁哥特风格的小洋楼,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隔街相望。过去,违章建筑房共有20多间,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电线乱拉乱接,居住环境很不理想,小区南面的花园也是脏乱不堪,各种杂物垃圾随处堆放,让人无处立足。
现在,经过综合治理,美丽整洁、层次分明的欧式小花园再现生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优雅。
茹国明对劳动报记者透露了下一步的打算,“我们将提出‘三减’的保护原则,即减建筑容量、减人口密度、减过度商业,聘请专业人士,深入一家一户,进行微改造、微治理,在保护修缮的同时结合民生改善,努力打造具有海派特色的慢生活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