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90后”数学教师顾韵梓给英国小学生上课。(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供图)
近四年来,抓住“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契机,先后选派8人次数学教师出国送教,且连续四年当选基地校
全校教师平均33.8岁,这支年轻队伍的内生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校本双语课程研修氛围越来越浓
东方网9月2日消息:每天6点30分起床,9点准时赶到上海师范大学“上课”,16点30分“放学”后继续背单词———最近一周,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90后”数学教师顾韵梓正在为明年年初第二次赴英国交流作准备,她参与翻译的数学教材《真正上海数学》届时也将出现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
“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位于闵行区颛桥镇的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已有8人次赴英国交流,而且连续四年当选基地校。但鲜有人知道,这所以“双语教育”扬名申城的小学,在1997年建校之初只是一所“被农田包围”的薄弱村校。
“双语教育,不仅仅是渗透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师生了解多元文化。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应对全球化挑战,走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才。”校长赵瑛群说。
双语教育延伸到音、体、美等学科
英语老师金舒晟用英语介绍完“颛桥剪纸”的历史、发展和工具,美术老师接着讲解并演示具体的剪纸技艺,而非遗传人周若妹则在一旁指导———这堂由三位老师联袂讲授的美术双语拓展课“颛桥剪纸”,是三年级学生程子萱的最爱。课上,同学们不但要动口说英语,还要动手学剪纸,课外知识也补充了很多。目前,田园外小的双语教育探索已经延伸到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英语教师常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授课,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2001年到田园外小担任校长,赵瑛群记得,当时学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周边农村和市区动迁家庭,全校只有十几位老师。她做的头两件事,一是给地段生源家庭和社区发放问卷,打听学生家庭和当地群众对学校办学的期望;二是前往闵行区政府和颛桥镇政府,了解学校周边未来十年的规划方案。
之后,“双语教育”被确立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当时“全校会讲英语的老师没几个”,而整个闵行区也尚无一所双语学校。在闵行区教育局支持下,学校引进了一批语言基础优秀的年轻教师;聘请市教委英语教研员和多名英语特级教师定期来校指导学科实践与课题研究;还特别成立了一个“双语教育跨学科教研组”,所有学科教师每月定期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集体教研和课程研发。
全校共有20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33.8岁。双语跨学科教学的要求给这支年轻队伍带来不小挑战,但教师的内生力和创造力被不断激发出来,校本课程研修的文化与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数学教师连续四年赴英交流,带回经验反哺课堂
田园外小“双语教学”品牌效应日益凸显———2006年,学校成为“上海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并跻身上海市外语类及外语特色校教研联盟,成为全市14所盟校之一;2009年,又获得“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称号。2014年启动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成了学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契机。在第一、二批赴英教师的招募中,学校共有4名数学教师入选。
去年启动选拔第三批赴英教师,学校鼓励全体数学教师报名竞争,并特别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从准备面试,到接待英国教师来校访问,采取了英语、数学教师共同合作“以老带新”的模式。彼时刚刚入职两年的顾韵梓,最终在几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今年6月,她又通过了第四批项目的选拔。
几位赴英教师则不约而同地提到,虽然赴英授课是为了输出上海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但英国之行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国际教育视野。
顾韵梓发现,在英国课堂上见不到统一的教科书,教师们只有教学指导用书,从来不会照本宣科,学生在课上的表现相当活跃。更有意思的是,英国教师的备课内容更多来自对网络、书籍等资料的收集整合,都是当下鲜活的例子。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段或者学期内所需完成的知识点了然于心,同时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后来也被田园外小赴英归来的老师们“搬”到了课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