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后的“鞋王”百丽能否再造传奇?
/
曾市值1500亿港元的这家公司退市了。关于破产倒闭,创始人套现离场等传闻,其CEO发了一封信
百丽私有化引发广泛关注。8月15日,百丽集团CEO盛百椒致员工信称:公司面临危机,却又充满希望。这是百丽国际(1880.HK)退市后相关方的首次发声。让人疑惑的是,“鞋王”历经磨难后能再造传奇。
7月27日,百丽国际以531.35亿港元完成私有化交易,正式在香港联交所退市。百丽私有化后,高瓴资本持股56.81%,鼎晖投资持股12.06%,部分管理层持股31.13%。CEO盛百椒和创始人邓耀均未参与私有化,而是选择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占比25.74%的百丽股份。根据此次退市正常步骤估算,待私有化完成后,公司创始人和CEO二人将套现百亿。
“凡是有女人经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65岁的盛百椒为百丽打拼了26年。8月15日,在微信公众号“百丽达人”上,CEO盛百椒致全体员工信《立足长远,再造百丽》,同时关于百丽的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梳理。
百丽私有化≠破产倒闭
百丽私有化后,一些媒体把该事件描述为百丽的破产倒闭,这完全是误解。据百丽国际2017年中报显示:2017年全年年净利241600.00万元,同比减少17.97%。净利润虽有所减少,但百丽的财务增长依然为正向。
据盛百椒介绍,百丽上市十年,累计纯利超过400亿港币,累计派发股息200亿港币。即便在经营困难的2015和2016年,每年平均纯利仍有将近40亿元人民币。其中鞋类业务纯利仍比目前中国正装鞋全部10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都要高。“我们既没亏损,而且还拥有强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足够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应该说,公司的财务状况仍然健康,市场地位和组织能力也还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危机在哪里?
纵观百丽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快速开店的扩张史。
1991年,邓耀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资的深圳百丽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前,曾任职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轻纺开发公司的盛百椒,显然更熟悉内地的市场情况,他加入担任总经理让百丽如虎添翼,从此开启了两人的“老少配”打拼之路。
1994年,百丽以特许经营模式,开始铺开国内的零售专卖店网络,2万门店的根基,也是从那时打起。
1997年,百丽和16家个体分销商签订独家分销协议,此举为百丽赢得了长达7年的宝贵时间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多年来,盛百椒实行一个“50%的秘诀”,即针对计划、开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重点设计防错机制,每一款新品先投放50%到市场上,随后不断地根据市场反应,返回设计师处修改不滞销的款式,以不停补单、不断完善的模式来规避风险。
2005年9月,百丽引进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的投资,开始迅速扩张。
2007年5月,百丽国际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高达697亿港元。此后,得益于抢占商场渠道及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百丽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据媒体报道,在百丽国际最辉煌的2013年,百丽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鞋王”名号当之无愧。
公开资料显示,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自有品牌主要包括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等。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自有品牌外,百丽还代理耐克、阿迪达斯等第三方运动品牌。
然而一切也在此时发生逆转。
在2012年的财报中,百丽销售增长和经营增长都处于历史低位,而此前百丽成立的电商平台都未成气候。2013年,百丽与鼎晖共同投资日本时尚集团巴洛克(Moussy和SLY都是其旗下品牌),以寻找新增长点。公司虽积极转型,但仍未能改变其颓势。
2015年,百丽国际净利润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也是在这一年,大陆地区,百丽国际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366家。2017年4月,百丽国际发布公告称将以6.30港元/股的报价私有化。彼时,百丽估值531亿港元,与市值巅峰时期的1500亿港元相比,缩水近2/3。
盛百椒将百丽的由盛转衰归咎于自己。在此前,盛百椒就曾表示:我们很依赖一定会下滑的百货公司,又无法为了长远发展而牺牲短期利益,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决心。而在本次公开信中,盛百椒也明确指出了百丽“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对于消费者了解不足、自主营销能力缺、研发上新速度逐渐落后”等长期积压的弊病。盛百椒也不止一次说到:“百丽转型需要外部资源”。
高瓴、鼎晖会为百丽带来什么?
7月27日,百丽国际正式完成退市,除高瓴与鼎晖外,百丽执行董事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执行董事及体育部总参于武参与了此次私有化。此前,6.3港元的私有化价格曾被外界指责“过低”,称百丽遭受“贱卖”。但盛百椒曾在业绩会上表示,该价格为分析师在过去半年以来给出的最高目标价,是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对于公司的定价,他认为是合理价格。
此外,盛百椒还曾表示,在私有化之前,百丽作为上市公司,为向股东交出满意的答卷,不得不纠结于当期业绩和短期利益。而本次高瓴、鼎晖的接盘可以说是为百丽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时机,盛百椒本人,也将再工作2、3年,已助其平稳过渡。
在私募投资者眼中,百丽也绝对不失为好的投资标的,而PE挽救零售困局的案例也比比皆是,TPG就曾入股达芙妮与李宁。然而设计短板仍然是国内各大时尚品牌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匠人精神也需要时间来培养。相比国内其他品牌,百丽拥有的全产业链及店铺渠道或将成为下一步消费升级的基础。
在盛百椒看来,百丽的转型不单需要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同时也需要注入全新的资源,以谋求全局性的改造。而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在消费零售和互联网科技领域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营运能力,和两家机构深度合作将有助于公司推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转型,从而重获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据悉,高瓴是京东的早期投资方,目前仍是京东的主要股东之一,在电商、零售行业有很深的积累。而鼎晖投资,则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也在大消费领域投资和布局。
盛百椒提到,新伙伴们将为百丽引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具,与之一起建立新的经营逻辑,一起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以数字化为主线的转型,实现百丽人新时代转型、创新的新梦想。
最新消息是:百丽国际子公司意礴科技联合研发的3D足型扫描仪全面登陆全国,现已分布全国180多个城市,在1000多家店铺均可免费进行足型测量。在不久的将来,百丽或将结合成熟的3D扫描技术,对脚型大数据深度挖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款式、尺码和舒适性推荐,并基于新的零售模式,实现私人鞋履定制,为客户创造全新的O2O消费体验。
此外,盛百椒还对此前外界所揣测的“创始人邓耀套现离场”予以否定。
附:盛百椒致信全文
各位同事:大家好!
公司于7月27日撤回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成功私有化。这是香港联交所迄今为止交易额最大的一个私有化项目,加上百丽的业界地位,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其中一些媒体把公司私有化描述成破产倒闭,这完全是误解。倒闭破产的企业有两类,第一类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第二类是现金流枯竭。
公司上市十年,累计纯利超过400亿港币,累计派发股息200亿港币。即便在经营困难的15、16年,每年平均纯利仍有将近40亿元人民币(扣除一次性商誉拨备),其中鞋类业务纯利仍比目前中国正装鞋全部10家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和A股)的利润总和都要高。我们既没亏损,而且还拥有强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足够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应该说,公司的财务状况仍然健康,市场地位和组织能力也还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但是,公司真的处于危机中。危机从何而来?是因为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我们没能顺应形势、及时改变。
我们过去行之有效的经营逻辑,顺应了中国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要求,历史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时也积淀了众多“负产品”,比如品牌建设的滞后、产品的同质化,比如对于消费者的了解不足、自主营销能力缺乏,又比如产品的品质相对不足、研发上新的速度逐渐落后,等等。
过去几年中,中国零售渠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以百货为主渠道的鞋类业务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便利性、个性化的诉求迅速提升,面对这些结构性、趋势性的变化,我们未能很好地适应,没能有效地满足该等需求。
如果不求新、不变革,继续按照老路走下去,暂时我们还会有利润,但是长久下去一定是逐步衰败,最终无法在市场上生存。改变、转型,正是公司私有化的最终目的。
任何转型一定会有代价,因为转型需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纠结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之前作为香港上市公司、蓝筹股,每半年要向股东交答卷,我不得不纠结于当期业绩和短期利益。私有化后,公司可以不再纠结于短期的业绩回报,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于公司最亟待解决的转型问题,致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同时,公司此次转型不是局部性的对于原先运营模式的优化,更是面向今天及未来市场全新变化的全局性改造。公司的转型不单需要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同时也需要注入全新的资源。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在消费零售和互联网科技领域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营运能力,和两家机构的深度合作将有助于公司推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转型,从而重获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转型需要外部资源,更加需要现有的百丽管理团队、百丽11万名员工。高瓴资本与鼎晖投资的加入,是建立在对我们现有团队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于百丽人25 年创造的基业的充分认可基础上。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智慧零售,没有在制造与零售领域的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都只是理论与空谈。新伙伴们将为百丽引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具,与我们一起建立新的经营逻辑,一起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以数字化为主线的转型,实现百丽人新时代转型、创新的新梦想。
我们的创始人邓先生这一次接受和支持私有化建议,绝不是外界所揣测的套现离场,他是站在全局角度为公司今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空间,再一次体现了他对百丽的深厚感情和历史责任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会继续履行CEO职责,希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后,只要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允许,只要公司还需要我,我仍将和你们一起。
最后,我想说的是,公司面临危机,却又充满希望。只要全体同仁齐心协力,聚焦客户,重振奋斗精神,公司就有机会将传统的零售模式与数字经济充分融合,在网络时代重新创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