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连日高温,有人却顶着暑气在衡山路一道百米长的围墙上作画。经过艺术家林子楠团队一周的创作,衡山路8号的巨幅露天壁画《新浪漫The New Wave》已初显轮廓。路过的市民在欣赏之余也禁不住好奇:这样的创作意义何在,围墙内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施工围墙上涂鸦艺术
衡山路建于1920年代,原名贝当路。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周围历史文物建筑、名人故居遍布,各国领事馆集聚。梧桐树与洋房,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风尚、生活与艺术在这里交融。
尽管处在衡复历史风貌区,但这道用来创作露天壁画的墙却不是文物建筑,相反,它只是一道施工围墙,如同写着“上海一建”等施工标语的白色围墙一样,原本是为了隔离遮挡施工建筑,等建筑竣工后,围墙会被拆除。
为何要在施工围墙上创作艺术作品?衡山路8号生活艺术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艺术的围墙源自该项目的“ THE WALL公共艺术计划”,希望能借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和观众产生互动交流,传达融合生活和艺术的理念,这也是未来墙内的建筑想要体现的。除了三维实景喷绘墙外,未来还将做互动装置展示、音乐声光 LED 红外感应互动等活动,让这道围墙在一年半的施工期内,成为一座小小的街头艺术馆。
青年艺术家林子楠
上海市花白玉兰、西方文艺复兴维纳斯石膏像、《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剪影、传统韵味的花鸟图形、端着咖啡的年轻女孩……这些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图案在林子楠的笔下延伸开去。从入梅那天开始,他已连续创作了一周,中间只有遇到暴雨时才会停下。“我在上海生活了五年,生活和工作都在这个街区。衡山路是一个新旧并存的场景,有它独特的味道,我们很喜欢这种街区的感觉,让人很放松,很多有趣的店,可以启发我的创作灵感。” 林子楠说。
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衡山路被称为“东方巴黎”,衡山路811号的“小红楼”曾是百代唱片公司的所在,从那里相继走出了聂耳、冼星海、胡蝶、周璇等第一代音乐家、电影明星,林子楠也在创作中融入了这些元素,向这一段历史致敬。围墙的画面一共有24格,就像一秒钟的电影。有些人物没有画五官,是为了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画作预计将于7月15日结束,停留三到四个月,之后,还会有新的艺术家在墙面上创作。
路人等红灯的时间更长
自从作画以来,每天都会引来路人围观,问这问那。林子楠并不觉得厌烦,“大多数人会夸我画得好。”他认为,观众愿意停留,是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观众的问题千奇百怪,比较常见的是问:画的什么,怎么画的,有没有回报。“很多人能看得出我画的是《花样年华》,每个人解读不同、角度不同,和观众交流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从绘画的这面墙走到乌鲁木齐路,路口有一个红灯,等待时间比较长。自从有了壁画后,大家“等红灯”的时间反而更长了,常常前面车子开走了,后面的车子还在原地停着不开,为了再多看一眼壁画。
衡山路的建筑围墙变身涂鸦艺术墙
林子楠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外国观众,看到壁画后,兴奋地拿出手机,向林子楠等人展示自己家乡的农场,那里也请了艺术家来绘画。他还热心地介绍,在国外,街头公共艺术非常普遍,有些已经成为城市地标,甚至成为文化遗产。有些地方也会设计一些专题邀请艺术家来画,大批公众前来参观,甚至变成当地的一个节日。“公共艺术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它可以直接面向公众,直接和人产生交流,让艺术释放更大能量,这是最吸引我的一点。以前只能在美术馆里看到艺术,现在可以在街上看到,一些作品也会引发你的思考。”
据悉,衡山路8号致力于打造一个无边界开放式的公共艺术空间,聚焦于新生活方式的探索,以此聚拢对生活和艺术充满想象的人群,使衡山路这一老上海人心中的小资胜地焕发新的生机。该项目负责人透露,围墙内部正在打造近5万平方米的生活艺术中心,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场所,包括盛家花园在修缮改造后也将对公众开放,未来有望成为市中心新的文化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