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歆晨
[ 质量二字放诸企业,还包括收益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维度。快速奔跑的碧桂园显然并没有完全摆脱“成长的烦恼”,在产品、管理乃至企业品牌等方面遭遇危机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年初开始,每每看到碧桂园(02007.HK)披露月度销售数据,都会不自觉想到孟郊的这首《登科后》,诗人按捺不住的内心狂喜和对未来风云际会的无限遐想,不正吻合了当下碧桂园的企业情绪吗?
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的前五个月,碧桂园合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442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2727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加157.32%和125.75%。2442亿元的合同销售额不仅超过万科(000002.SZ)领跑同行,更达成了该集团全年4000亿销售目标的61%。如若不出意外,2017年的中国地产销售榜榜首非碧桂园莫属。
此结果早在今年初已有端倪,彼时有业内人士爆出碧桂园2017年年度内部目标为6000亿,较上一年翻番。如果碧桂园真能在今年达成这个让外界咂舌的增长幅度,那么该集团将成为一线地产军团最强悍的短跑冠军。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碧桂园已经创下了合同销售复合增长率58.28%的较高纪录,如若今年再翻番,该数字无疑将继续拉高。
正因为碧桂园在今年行业和市场陷入调整的时代背景下,还能喊出3000亿之上仍要DOUBLE的口号,使得这家上市十年来争议不断的家族企业,成为眼下的当红炸子鸡。复制碧桂园模式,已然成为个别百亿千亿级企业的明确目标。
曾几何时,行业学习的对象是有着“三好学生”之称的万科,这家1998年以来始终在速度上领跑的公司,曾被视作重周转的典范而区别于中国海外(00688.HK)等注重利润率的同行。
如今,碧桂园已经在周转率的主要指标上跑到了万科前面,市场规模上也略胜一筹,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地产企业。但是,谁才是行业第一?笔者随机将此问题抛给多位长期跟踪房地产行业的媒体同行和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时,得到的答案却是:“万科”。
其实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万科用近20年时间堆叠起来的江湖地位和文化沉淀,的确是其他公司难以用几个数字轻易撼动的。
诚然,规模领先的碧桂园已经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运营管控等方面,较2007年上市之初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但市场从来不缺乏黑马,缺的是长期稳健增长的好公司。碧桂园过去五年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经营绩效上的波动和顾此失彼,以及连续翻番之后的持续性问题,给外界留下不少疑团。
从经营绩效来看,碧桂园从2013年新一轮的快速扩张起,评估其运营质量的几大主要财务指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ROE)均出现显著下滑。2013年~2016年,碧桂园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26%、26.09%、20.19%和21.06%,净利率分别为20.21%、17.25%、13.22%和13.01%。而同期万科的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并没有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大幅变化,其毛利率数据分别为27.18%、25.10%、24.79%和25.47%,净利率分别为21.68%、18.90%、19.93%和20.01%。
考虑到碧桂园略高于万科的周转率,使得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小于同期的利润率差距,但万科一直能保持在20%左右,而碧桂园的ROE在2015年一度下跌至15.21%的低位,到2016年小幅回升,也只做到17.01%。
绩效上差距只是轻微的,相信碧桂园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累积效应下,未来某个时刻其绩效指标存在爆发性增长的可能。事实上,已经不乏国际投行在盈利预测上,对碧桂园2017、2018年的绩效表现作出了较万科更为乐观的预判。
如果说经营绩效是企业竞争中最容易被拉近的硬指标;软实力上的差距或许才是碧桂园在争夺行业“龙椅”的较量中最薄弱的一环。
6月22日,万科前董事局主席王石在其卸任董事会成员之后的一篇自述《我的道路与选择》里,一段关于规模和质量的描述:“中国历史上都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此对做老大、争第一有特殊的情结……但是我很警觉,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质量怎么保证?……我在公司讲话当中讲到,在速度和质量冲突的时候,应该质量第一;速度和成本冲突的时候,我认为还是质量第一。”
王石此处所强调的质量,更多指向于产品,但质量二字放诸企业,还包括收益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维度。快速奔跑的碧桂园显然并没有完全摆脱“成长的烦恼”,在产品、管理乃至企业品牌等方面遭遇危机。
比如2015年底碧桂园武汉某高端楼盘因质量问题导致业主集体拒绝收楼事件、2016年5月碧桂园南宁公司有员工迫于内部考核压力而涉险造假事件,都曾经给碧桂园造成极为负面的舆情压力。
最后,说说企业的行业贡献和社会责任。碧桂园的企业愿景是“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美好的碧桂园除了尚需修炼好自身内功,一定还是对行业对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更多思考的企业。若非如此,碧桂园与“第一”终究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