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宝钢股份董事长:宝武探索多基地管控,文化融合或需十年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来源:澎湃新闻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戴志浩。 视觉中国 图
“宝武重组将经历联合、整合、融合、化合四个阶段,国际同行们认为,两家公司文化的融合,需要长达10年左右的时间。”2月份新上任的宝钢股份(600019)董事长戴志浩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武”世纪大重组这颗重磅终于褪去了些许热浪。2016年6月,宝钢股份、武钢股份(600005)先后发布启动合并公告。3个月之后,宝武合并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宝钢集团成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武钢集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在上市公司层面,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采取换股的方式进行合并。2016年12月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正式揭牌。
今年的2月27日,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上市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宝钢股份董事长戴志浩、总经理邹继新一同敲响了上市宝锣。在一定程度上,戴志浩、邹继新也分别代表了宝钢系统和武钢系统。
在“宝武”合并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原宝钢股份董事长陈德荣向董事会提出辞呈,随后由戴志浩接替该位置。作为合并之后宝钢股份的第一任董事长,现年54岁的戴志浩已在宝钢工作了近34年。
戴志浩在1983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8月加入宝钢,历任宝钢冷轧厂轧钢分厂厂长,宝钢国贸公司规划部副部长、浦东公司筹建组组长、钢材贸易一本部部长、钢贸公司经理,宝钢国贸总公司副总经理,宝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市场部销售处处长,宝钢股份总经理助理,宝钢国贸总裁,宝钢股份副总经理等职务。2007年11月至2013年7月任宝钢集团副总经理。
在此番担任宝钢股份董事长之前的3年半时间里,戴志浩担任宝钢股份总经理一职。宝钢股份的官网上,对这位“老宝钢人”的介绍是“具有丰富的钢铁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经验,以及资源贸易、金融管理经验。”戴志浩在1996年8月获得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武钢股份终止上市、“600005”代码成为历史,宝钢股份复牌,这座新铸的中国钢铁航母在资本市场正式起航。这一动作同时意味着,“宝武”大合并框架下上市公司层面的实质性合并也正式完成。戴志浩对澎湃新闻表示,“宝钢股份在2月27日正式合并上市,这标志着两家公司联合的完成。”
按照宝武集团“一把手”马国强的提法,宝武重组将是一个从联合走向整合、融合,最后深入到化合的过程。在戴志浩的理解中,两家公司最后的化合,意在“起化学反应”。而能完成化合,并非一撮而就,“一般需要10年时间,我们希望能缩短到5年时间”。
“宝武”重组,在落地之前数度有传言流出,正式重组之后,质疑之声又层出不求。中国钢铁行业过去的兼并重组历史中,比比皆是的失败案例成为一时无力反驳的理由。
“宝武”重组效果如何?这一点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戴志浩认为,“宝武现在提出的多制造基地管控模式,在业内或许是一种新的探索。”戴志浩坦言,钢铁行业此前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子公司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会使得融合、化合的过程更慢”。
宝武文化融合或要花10年时间
宝钢股份围绕当期联合以及近期整合阶段,制定了百日行动计划及年度行动计划。
据了解,2月28日,也就是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复牌上市后的第2天,宝钢股份宝武整合“百日计划”编制研修班在人才开发院开班,宣告宝武整合“百日计划”工作全面开展。
宝钢股份还专门成立宝武整合“百日计划”工作推进办公室,旨在加快推进营销、采购、研发、财务和信息化5个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建设,以确保2017年度取得预期的整合协同效应。
戴志浩提到,公司内部成立上述5个专项工作组,以5项工作为抓手,“来带动加快联合、整合、融合、化合的这个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宝钢股份对于上述5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将营销、采购、研发、财务和信息化,甚至投资,都集中到总部进行管理。
至于融合阶段,戴志浩认为,“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点,一般认为是3-5年,我们是希望用3年时间把融合阶段做好。”
而化合这一更长远的目标,戴志浩将其理解为“文化的融合,两家公司起化学反应”。据戴志浩介绍,宝钢股份近期也在跟日本、欧美等国家的钢铁同行进行交流,这些同行认为文化的融合需要长达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想怎么样让这个过程更短一些,用5年左右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
实际上,在钢铁业内人士看来,宝武重组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文化方面的深度融合。马国强在3月19日的央视《对话》节目中,就将武钢、宝钢分别形容为“典型的老国有企业”和“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版企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在《对话》现场也表示,宝武重组以后,文化的融合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复牌至今近2个月时间,戴志浩如是评价百日行动计划下的整合效果,“从现在工作推进的效果来看,得到了原宝钢、原武钢干部和员工的认同,这种认同的程度和速度,坦率讲是超出我个人预期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宝钢股份合并复牌前夕,公司人事方方面进行了一轮大换血。
2月24日,宝钢股份召开2017年第1次临时股东大会,主要议程为调整公司董事会成员,宝钢股份此前的董事会由9人组成。在召开这次临时股东大会之前,陈德荣、刘安已向董事会提出辞呈。其余董事会成员包括戴志浩、诸骏生、贝克伟3位董事和黄钰昌、刘文波、夏大慰及李黎4独立董事。
调整之后,宝钢股份补入邹继新、张锦刚和赵昌旭3人担任公司董事,同时委任张克华为独立董事,这3人均来自武钢系统。至此,宝钢股份董事会人数增至11人,即6位董事和5位独立董事。同时,宝钢股份还增补了朱永红和余汉生两位监事会成员,他们分别为原武钢股份的董事和总会计师。
摸索一条兼并重组的新路
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并不少见。2007-2011年间,中国钢铁业已掀起过一波“兼并重组潮”。彼时,宝钢重组八钢、韶钢。更早之前,宝钢还重组了上钢、梅钢。另外,还有武钢重组昆钢、柳钢、鄂钢,首钢重组水钢、长钢、通钢,鞍钢与攀钢重组等。除去这些跨区域重组,被业内相对认同的区域内钢铁集团组建也密集涌现,山东钢铁集团、河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相继成立。
从目前相关钢企的状况来看,兼并重组效果并不理想。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从业内了解,“拉郎配”、“整合不合”往往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前因和后果。
戴志浩对澎湃新闻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原宝钢集团也有整合不是那么理想、效果不是那么明显的情况。”但这并不是原宝钢集团特有的问题,戴志浩分析,“包括其他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当中,集团主要职责是战略把控,管钱、管人、管战略规划。兼并进来的企业就是换几个人,还是相对独立的子公司。”正是这样一种子公司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其实会使得融合、化合的过程很慢。”
戴志浩介绍,不同于以往的子公司管理模式,宝钢股份现在实行的是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原先的武钢股份未来就是一个制造基地。”目前,宝钢股份全面统筹在内的钢铁制造基地包括上海宝山、南京梅山、湛江东山、武汉青山4大基地。
实际上,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还有另一个名称,即制铁所模式。制铁所模式对钢铁业内来说并不陌生,在日本、韩国的钢铁企业中,制铁所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一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制铁所概念源于日本,这种管控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子公司实质上成为了生产制造基地,只负责生产,其余均交由总部处理,而不再是各干干的。”值得一提的是,原宝钢集团的湛江基地,此前已启用这种管理模式,并被认为“尝到了甜头”。
戴志浩表示,“在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把研发、信息化、财务、采购、营销,甚至投资,这些能集中的东西都让总部管理,这样有利于迅速把原先宝钢股份有优势的地方,更快复制到别的基地中去。”
戴志浩强调,宝钢股份的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一旦成熟,“在钢铁业或是一种新的探索”。
此外,在戴志浩看来,宝钢股份的4大制造基地“相互之间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且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经济发达或未来潜力更大的区域,让宝钢股份未来更具备竞争力。
“将来每一个制造基地都能满足周边市场,管理上我们在采购、研发、销售等有协同效应、规模效应的地方集中起来,在制造端属地化、产品质量同质化,这样提供服务、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就快。”戴志浩还认为,生产能力局限在同一个省份,“一个地方生产、服务于全国”的模式,在过去是有竞争力的,但在未来,“响应速度慢、运输距离长这些弱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未来不再关注新增产能
重组后的宝武集团,资产总额近7300亿元,营业收入将达3300亿元,产钢规模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世界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就连马国强本人此前也表示,对于重组后的宝武集团,称之为“钢铁航母”并不为过。
这艘“钢铁航母”未来不会再专注于扩大规模。
戴志浩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从1978年宝钢打下第1跟桩、一家300万吨的钢坯生产厂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前列的联合钢铁企业,我们每3年会更新一次我们的发展规划,这么多轮的发展规划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怎么投入、怎么发展。”
2016年,宝钢股份新一轮规划的开局之年,宝钢股份延续多年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成了以竞争力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戴志浩提到,“我们未来关注的不是在什么地方新增产能,未来在规划阶段就要开始思考各项工作如何开展能让让我们整个体系的成本降下来。”
戴志浩强调,“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在规划当中,将成本变革作为一个理念编制进去。”据戴志浩介绍,2016年,宝钢股份实现了近60亿元的成本减少。戴志浩坦诚,“成本管控是原来宝钢文化中不太先进的一部分,假以时日,我们的优势能够继续发扬,成本变革也能做的更好,公司的竞争力大概还会提升得更快。”
当然,宝钢股份对成本管控的注重也源于近几年钢铁行业的持续下滑。戴志浩提到,“2015年第四季度,钢铁行业最艰苦的那个时候,公司上上下下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了共识,我们在成本变革这块做了很多工作。”
值得一提是,在此番宝钢股份规划主线转变之前,原宝钢集团仍在力推湛江钢铁这一新增产能,以扩大自身规模。2015年9月25日,湛江钢铁1号高炉点火。2016年7月15日,湛江钢铁2号高炉点火。而在2017年,湛江钢铁将进入全面生产经营的第一年。
戴志浩提到,“现在总体大的背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宝钢股份是少有的还在新建先进产能的公司。当然,为了建设湛江钢铁,宝武集团、广东省政府都一起淘汰了落后产能,属于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减量新建。但湛江钢铁也体现出,在几乎是钢铁总量下降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