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3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只粽子能卖到12元的高价——这并非源自知名餐饮品牌,而是弄堂口的小摊。记者昨天走访市场发现,随着端午脚步的临近,打着亲民旗号的弄堂粽异军突起,企业大订单纷至沓来。市民要吃上一口热门的弄堂粽,则要一直等到端午后的7月份了。
零卖要等到7月份
端午临近,粽子成为近期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不过今年,比起各类品牌粽,藏在深闺里的“弄堂粽”更受人追捧。而所谓的弄堂粽,就是老百姓在家门口自制自卖的粽子。
弄堂粽有多火?“早就结束预订了。要零买,等7月份再来吧……”昨天,面对不时找上门的食客,复兴中路上“上海口味粽王”负责人耐心地解释道,脚边两个面盆里堆满了大小均匀的猪腿肉块。在这家藏在老洋房底楼的小店门口,两块标着“售完”字样的告示分外醒目。
新乐路上一条弄堂口的粽子摊同样一粽难求。从包粽子到销售,小摊由摊主王阿姨一手包办。“一年就做端午前后这二十几天的生意。时间久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她笑着说,每天她能包一两百个。因为人工“含金量”高,粽子摊上最贵的一只粽子标价12元。
摊主们透露,与前几年主要满足周边居民需求不同,今年各类企业大单纷至沓来。“多的单位一订就是两三万个。”“上海口味粽王”负责人介绍,小店统共四五个人,每天5点不到就起床开工,至晚上10点收工,即便这样,只能勉强满足企业需求。王阿姨的小摊也不乏企业下单。仅6月份的前9天,等待交货的粽子就将近2500个。“实在没时间顾及零售了。”她说。
最大卖点是人情味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粽子已经成为一支节令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销量力量。不过,能在各大生产商、品牌商群雄逐鹿中分到一杯羹,弄堂粽的亲民姿态功不可没。
王阿姨粽子摊上卖出12元一只的粽子,个头就几乎是普通粽子的两倍。“许多客人来买,主要就是看中粽子里的肉多。”她笑着说,每个蛋黄肉粽的分量达到8两。还有客人下单时会要求多加一块酱油肉。
“我们的店开了18年,搬了三次家,有好多客人是吃着我们的粽子长大的。”“上海口味粽王”负责人笑着说。从长宁赶来的食客叶先生也坦言,比起规模化生产的礼盒棕,弄堂粽更有“家的味道”。
食品安全监管不应缺位
随着生意的红火,如今的弄堂粽已不再是小打小闹,反而做出了大生意。这也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难题。“上海口味粽王”负责人坦言,开店多年来小店一直无证经营。直到2011年,小店主动去办理了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生意做大了,来买粽子的企业、单位越来越多。如果还不规范化经营,就开不了发票,也难以让企业客户放心。”她说。
不过,主动申办执照的在弄堂粽中仍属少数。某街道工商所的工作人员私下透露,弄堂粽这样的小摊若要走上规范化道路,首先就要办理个体户营业执照。但后者需要提供商用住房的房产证明。如要办理与食品相关的营业执照,还需要提供更多、更严格的材料。“这些都是摆在街边的小摊无法做到的。”他说,目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若接到食品安全方面的举报或投诉,有关部门将立即予以取缔。